作者:韩建国 本文字数:2502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院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院校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越来越高,多数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数量已占据了学校教师总量的大半, 加上职业教育本身对教师要求的特殊性,众多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都亟待提高。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教学工作,成为职业院校的生力军,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对他们的培养问题,已经成为职业院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分析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对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思路与实践进行相关探讨。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实践操作;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296-02
毋庸置疑,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起点低、基础差,要把这些素质较低的学生培养成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人才,首先应该着重利用一切条件和资源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质、高专业能力、勤奋、向上的师资队伍,促进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综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即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必须既具有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具有技师(或其他高级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那么,如何根据院校的实际状况,尽快培养青年教师,引导他们顺利高效地进入工作状态和教师的角色呢?
一、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的整体情况分析
(一)缺乏正规的教育学知识储备
在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学中,无论是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还是培养学生的素质,都是以技术应用为核心和主线,秉承实际应用的主旨进行课程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设计,重点体现实践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在当前形势下,青年教师意识新、精力足、热情高,尤其最近几年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的青年教师都经过了正规的系统的高等教育,理论充分、基础扎实,绝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教师在走到工作岗位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师范性教学方面的教育和训练,缺乏必要的诸如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进行实际教学课程设计、研究、教授等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教案规范化的水平、课堂组织能力、语言与书写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驾驭课堂、师生沟通技巧等。
(二)实践操作技能缺乏,创业后劲不足
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对实训操作教学进行深入讲解,对操作中产生的问题也不能给予准确的解答,普遍缺乏“双师型”素质。根据调查得知,多数青年教师不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职业院校对青年教师没有科研方面的政策倾斜,或给其提供平台和科研的条件,基于此,青年教师进行科研的信心、兴趣、能力都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变革要求,职业活力明显不足,创业后劲略显单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实践探索
所谓“双师型”教师,其主要指的是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教师职称,还要具备其所对应的专业的足够工作经验以及要持有与其专业技术相关的技术职称,也可以是从事过与其专业技术相关的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如此才可以在实际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更加全面、更加实际的实训指导。想要培养青年教师具有“双师型”的素质,其可以采取的培养方式如下。
(一)“导师”帮带型培养方式
根据中职学校有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低、教风不良的实际问题,对刚参加工作1~2年的教师,为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顺利度过困惑期,可由学校选聘教风师德口碑良好、教学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他们从教风师德、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进行传授、帮扶和引领,促使青年教师通过听课、临摹、反思、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熟悉教学各环节并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规范的教学风格。
(二)转岗培训型培养方式
主要针对工作后2~3年,已经熟悉了教学环节流程、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但专业领域内的实践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的青年教师,,可以要求地进行转岗培训,如免费开放实验室、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进行现场培训、适当减少其他工作量、建立激励措施等,促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这种以职业技能考核达标为压力和动力的培养方式,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青年教师实践操作技能不足的问题。
(三)校企联合型培养方式
所谓校企联合培养就是学校通过与相关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部门、政府机构等单位联合让教师进修、深造。对工作了3~4年的青年教师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一是学校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进行一定时段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挂职锻炼、承担合作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参与产品开发和企业管理等。二是定期将企业一线技术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请进学校,为青年教师培训,开阔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活力。为此,可以进一步细化下列操作。
1.职业院校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制订关于高素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计划,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走入社会,到企业进行与其专业相关的工作和实践,强化对其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深入参与企业的改革工作及技术创新等工作。例如,可以安排一些教師走入企业进行实践,把他们在企业中所完成的任务作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