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念皎 本文字数:2790
[摘 要] 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翻转课堂的重要性,并认识到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目的是在教学方法完善的同时,进行教育创新,展现翻转课堂教学的价值性,,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20-02
在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以及信息技术逐渐推广,教师在该背景下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结合现代化的教育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并通过多元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但是,在现阶段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问题,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体现,而且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造成限制。因此,在现阶段数学课程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现代五年制高职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一、五年制高职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创新教学资源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可以为学校中的教学交流提供良好环境,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可以丰富教师的交流体验,并改善教学中存在的限制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并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保障。而且,在翻转课堂教学背景下,可以为学生营造公平性的教育环境,通过资源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以及参与兴趣。同时能够优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更专业的学习方法。
(二)创新教学环境
翻转课堂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与网络等手段将知识呈现,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限制,使学生可以预先了解相关知识以及课后及时将不懂的问题再次消化巩固,从而在课堂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能让学生轻松地融入课堂,并将知识适当拓宽拓深,学而有余力的学生能更自由地对知识本源进行探索,从而使课堂更灵活、更有效。并且教学的环境相对也更宽松、更灵动。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互动,教师更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帮助学生知识内化[1]。
(三)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
针对现代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很多教师大部分时间会进行课程讲解或大量的学习内容通过PPT简单地输入给学生,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通过翻转课堂的构建,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进行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的利用,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学习时间的安排,强调学生的锻炼意识,并为学生自主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二、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少实际性
通过对当前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状况的分析发现,目前五年制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大多改编自普通高中的数学课程,所以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学习要求较高、缺少与高职专业的联系性的问题,甚至与其他专业课程存在脱离的现象,导致教学内容缺少实践性,学生往往不够重视数学的学习,将之视为“副科”,平时上课提不起兴趣参与,临近考试时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只求及格,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影响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2]。
(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针对新课程教学模式,对教师教学状况进行总结,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主要强调课堂的丰富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现阶段课程教学状况下,由于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进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从而为学生主体能力的提升造成影响。也有一些数学教师较为重视习题的讲解,通过做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现象若不能得到解决,会阻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学生缺少创新能力
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入学分数普遍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分数要低,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比较差,在此基础上又没有更多的兴趣参与数学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创新力基本没有。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公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思维经常处于机械呆板的状态,课堂上一些学生只能正向思维,不能逆向運用,同时受一些教师陈旧“满堂灌”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缺少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影响人才质量的提升[3]。
三、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明确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伴随教育体系的改革,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强调翻转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结合五年制高职数学知识特点,总结出抽象性较高、难度较大以及系统性较强的内容,进行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预习过程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而言,存在着不同的学习习惯。通过翻转课堂,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程预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将预习的内容录制成微视频,上传到公共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线学习以及下载观看,提高学生对内容的认识,实现有效的课程预习。学生在微视频观看的过程中,可以对知识有初步的理解,预习结束之后针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思考,达到预习深入的目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例如,在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章第2节“等差数列的概念”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微视频制作中,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数列形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对等差数列有所认识,视频结尾部分,教师就可以询问“如果想知道等差数列中任意一项的数字是多少,应该怎么做?”在这种问题提问中,可以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