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美花 本文字数:2590
[摘 要]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师和班主任的沟通能力需要与时俱进。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懂学生、会沟通会表达比爱学生更重要。非暴力沟通就是一把师生高效沟通交流的金钥匙。教师和班主任要转变思想观念,意识到在与学生沟通中存在的“暴力”,努力改变思维模式和语言习惯,要学习“非暴力沟通”并不断运用、反复实践于教育教学,直至能融会贯通。通过非暴力沟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而融洽。
[关 键 词] 非暴力;沟通;教师;学生;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5-0116-02
人们常说:教师是靠一张嘴吃饭。其言外之意就是教师的主要工作除了上课外,教师还需要在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尤其是班主任更是整天与学生磨嘴皮子。如何让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有效而愉悦,这就需要教师学会沟通的技巧——非暴力沟通。既要懂学生,更要会表达,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是爱学生的。
一线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很难管教:教师对学生苦口婆心、满腔热情,学生却充耳不闻、敬而远之;教师批评学生、纠正错误时,学生会扭头就走,甚至怒目相向……教师和班主任开始反思:我们是很爱学生的,担心他们学不会知识和技术才管教他们的,怕他们做人走弯路,才批评他们的……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作为“00后”的学生其主体意识越发增强了,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却没有与时俱进,与新时代的学生沟通的能力明显滞后,我们总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语都是为孩子好、为学生好,殊不知,可能我们的无心之言却伤害着孩子的心灵。爱孩子、爱学生,却又不懂孩子、学生,更不会表达沟通,因此学习如何懂学生,了解学生,怎么与学生有效沟通是当下教师和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教师和班主任要意识到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是存在有“语言暴力”的。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把“你怎么又没写作业”“你为什么老是迟到”“上课怎么老瞌睡,昨晚是不是又玩手机了”“你再这样,把你父母叫学校来”……这样的话语经常挂在教师嘴边,可如此的沟通方式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更有甚者,海蓝博士回忆自己中学时:有位数学老师让我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解一道数学题。题解完后,老师皱着眉头,带着轻蔑的眼神和表情说:“这个题解得是什么?连放屁都不如,放屁还有点味道,你这解法什么味道都没有。”老师的语言和神情像一根鞭子抽打着十几岁的孩子的心灵,我感到莫大的屈辱,羞愧难当,真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类似这样的教育案例在我们身边也是不胜枚举的,可想而知,听到这样的说话学生能对教师不反感吗?这样的沟通肯定会造成心灵的伤害,这样的表达是“暴力行为”吗?
是的,这就是“暴力”,是一种“语言暴力”。话一出口,随风而散,却落在了我们心灵深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从不体罚学生,依法执教,从不对学生使用武力,不会拳脚相加,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其实暴力,不仅仅是指行动和肢体的暴力,更是指语言的暴力、表情的暴力。教师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学生加以评价,有时候冷嘲热讽甚至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加以批评、指责甚至是辱骂,任意打断学生的解释、随意给予结论和评价,都会让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产生紧张、郁闷甚至是抵触心理。这种隐形的暴力往往是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得到,政策法律更管不着的,发生的频率也就会比较高。这种“暴力沟通”的方式只能使沟通双方陷入僵局,要么以暴制暴,要么以冷制暴,教育效果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其次,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非暴力沟通。
其实,静心细想,任何沟通都要涉及双方,如果你不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那么这种沟通就是无效甚至是负效的。作为教师和班主任,从内心来说都希望通过教育沟通让学生有所收获,改掉毛病,可往往是话一出口,就偏离了初始的预想,往往是不欢而散。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前,一定要考虑自己说出来的话会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该怎么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说什么都关系到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学习“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关于有效沟通的经典名作。它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观察,不带评价的观察。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即准确无误地客观陈述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对方在干什么。
2.感受,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事当前,我们需要在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后向对方表达真实感受,并体会他人的感受。在表达感受时,“示弱”可以预防冲突的产生或解决问题,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
3.需要,明確说出自己的需要。感受和需要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感受根源于我们内心的需要,特别是当我们的需要、期待没有得到满足时,,更要告知对方伤心难过的感受是出于内心何种需要。
4.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越具体越好。即清楚地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越具体越好。如果请求不具体,对方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要,甚至可能导致对方误解你的真实意图。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四要素的使用需要反复实践、才能够举一反三,做到融会贯通。在使用非暴力沟通的初期,我们经常会顾此失彼,甚至回到原有的暴力沟通状态,这很正常,这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不断练习使用,当我们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心领神会,理解并能运用好这四要素,就能帮助我们找到与学生良好沟通的金钥匙,有效应对并解决学生问题,使师生之间心意相通、和谐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