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实施难点及对策研究

2019-10-1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王皓 本文字数:2564
  [摘           要]  国学作为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的课程,与本科院校的同类课程有很大区别。从国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分析,总结从教学内容的确立、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到考核方案的改革等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国学课程;难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48-02
   近年来,职教领域响应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在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这个意见的指导下,许多高职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中。
   职业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国学课程,既要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还要兼顾国学作为传统文化课程的学科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找准难点、研究对策,对开设好此类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实施的难点分析
   (一)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对课程的功利化认知
   在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普遍把在校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国学教育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偏于长远效果,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大一学生的随机采访与相关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认为有必要开设国学课程,但对国学课程的内涵和意义却有着各式各样个性化的理解,基本不会把国学课程的学习与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相联系,也很难认识到人文素养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所以,国学课程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心里只不过是专业学习中的一点“调剂”,主要用于完成学分。改变学生的这种功利化认识是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攻克的难点。
   (二)国学课程内涵的广博挑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
   “国学”一词的内涵发展有着极其漫长的历史。国学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 以教国子小舞”中,是指承担礼乐教化的机构。直至20世纪初才逐渐成为今天意义上的“国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代名词。关于国学一词的界定,学界有多种观点,但无论哪种观点都不否认国学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想。可见,国学的范畴极其广泛,可以包含医学、建筑、戏剧、书画等内容;从学科划分来看,可以包含哲学、宗教学、史学、文学考据学、礼俗学、版本学、伦理学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灿烂,要在如此庞杂的知识构架中遴选高职国学教学的内容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把握也是极大的挑战。
   单一形式的国学经典诵读显然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专一、精深的国学研究也非高职院校学生的必需。
   (三)信息时代发达的资讯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新挑战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在《意见》指导下,相关行业纷纷响应,担当起文化复兴的使命。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国学知识竞赛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还有将国学与音乐结合的《经典咏流传》等。此外,还有相关国学刊物出版。影响较大的还有各类自媒体的国学传播,国学网站的建设以及大量在线国学课程的開发,使学生获取国学知识的方法和途径非常多,选择余地也很大。单一知识传授型的国学课堂对高职学生根本没有吸引力,很难满足当前学生的需要。这是新形势下国学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革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手段,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国学课程的教学需要。
   (四)传统考查方式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人文素质类课程的考核评价一直是难点。考核评价的机制体现着该门课程的理念及培养目标。知识检测型的闭卷考试不适合高职国学课程的考核。提交论文的开放式考查又有较强的随机性,论文原创性的考证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难以反映学生付出的努力和学习的成效。
   二、解决高职院校国学课程实施难点的应对策略
   (一)针对学生对课程认知的偏差,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传统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沉淀,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学课程就是要带领学生亲近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国学精粹熏陶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从正面、积极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国学教育不仅在塑造人格、提高人文素养方面责无旁贷,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传统的“忠、义、礼、智、信”等价值观与现代职业道德联系起来,让学生逐渐明白人文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长远影响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可以通过儒家思想精髓的探讨,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领悟到国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与职业能力的提升有关,还与未来的生活有关。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