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扬 本文字数:2689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人文素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使高职人文课程呈现出边缘化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新教学模式的推进提供了基础。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文课程的现状和改革进行思考并提供了参考路径。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60-02
一、高职人文课程的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文教育就是传递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高职人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积累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其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至关重要,是高职生立足社会、收获和谐人生的核心素养。
然而,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存在人文知识欠缺、人文能力不足、人文精神滑坡等现象,成为影响高职毕业生未来发展的瓶颈。面对极需提升人文素养的受教育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却相对薄弱,究其原因:(1)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一般较短,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2)高职教育领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在人才培养上重技术技能,轻人文素养;(3)由于学制较短,而专业课程任务又较重,客观条件不允许开设较多的人文素养课程;(4)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模式等方面单纯模仿普通高校,忽视了高职学生知识起点和学习特点,当然高职人文素养课班额大、实践性不强、学生重视度不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职人文课程的边缘化。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需养成独立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加强人文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趋势,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养成的主观需求。
对高职人文课程而言,除了要处理好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与学校发展、学生需求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代趋势,充分把握课程改革的机会和可能,找到一条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其与教育的互动必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界限,营造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推动教学共同体的转向,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
近几年来,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和各类手机移动软件以更直接、更便捷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前相比,互联网更进一步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使与年轻一代密切关联的教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普遍持有移动设备,并且存在课堂触屏率高、互联网依赖性强、应用功能丰富等现象,而学生对移动设备的依赖主要基于社交、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障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提供了基础。移动互联网虽然对高职学生学习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信息爆炸导致学生认知超载、网络沉溺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退化、触屏行为引发课堂教学危机等,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拓宽了高职学生学习资源获取的渠道,并为其表达自我与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时碎片化的阅读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吸收率。
互联网的平等、多元、互动等属性使我们能以崭新的学习模式和课程构成来重构传统教学,有效解决传统人文课程重基础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有效解决学习资源、学习时间、个体差异、及时反馈等关键问题,有效拓宽学习时空,增进师生互动,给传统人文课程的教改提供新的思路。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015年《國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互联网时代为高职人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一)思维创新
“互联网+教育”要想取得成果,就不能停留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缝缝补补,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所以,思维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应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建立“互联网+”思维,坚持育人为本,互联网为用的原则,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移动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师生共同促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网络为平台,在“MOOC”“微课”“在线课”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兴信息技术,以智能手机和智慧教学软件为桥梁,实现课堂讨论、在线互动、课内测试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课前自学资源—课内活动内化—课后作业巩固”真正实现“翻转课堂”;同时通过教学资源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内活动设计等内在革命为信息化课堂提供支撑,最终实现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的“开放性”,避免传统教学“封闭性”带来的诸多弊端,解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习惯、教学时空等实际问题,切实有效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