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糜迪 本文字数:2519
[摘 要] 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以下简称交通职院)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交通运输行业所需的一线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基地,与社会更具紧密性,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交通运输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通过多方面探究影响交通职院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要素,进而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策略,打造交通职院特色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关 键 词] 交通职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132-02
一、影响交通职院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要素
(一)同辈群体的影响
交通职院“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极易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访谈学生问卷表明:真正因为从业压力大无法继续工作者占10%,56%的大学生因舆论领袖的鼓动,同辈群体的影响而辞职。这种从众心理也说明了大学生对从业品质的认知比较模糊。
(二)学校教育的弊端
不彻底的教育体制改革,学校仍过分注重成绩和技能,忽视职業道德教育。大部分交通职院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途径单一;特别是未依托实践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时效性;职业道德考核体系不明确、不细致、不全面。
(三)家庭教育的忽视
据问卷调查统计,75%的家长不愿意学生去外地实习,因为许多危险因素在不可控范围内;60%的家长不同意学生从事时长超过8小时的工作;70%的家长不希望学生在条件艰苦的岗位工作;85%的家长希望学生能有一份稳定工作,因为稳定意味着轻松。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的家庭,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以功利为导向。这就使学校和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功能弱化,阻碍了教育的实效性。
(四)社会不良因素的腐化
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浮躁之风同时显现:功利主义、关系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沦丧、信仰危机……学校要时刻警惕社会不良风气的入侵,保证交通职院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二、打造交通职院特色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一)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创新
以往职业道德目标总是停留在笼统的德育规范和原则上,而创新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应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针对性、专业性、层次性,注重职业道德的情感教育。
1.针对性
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求教师针对交通专业教育实践特色,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渗透劳动品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使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培养学生在实训、实习、实践中的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适应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由、平等、竞争和效率的要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
2.专业性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具有专业区分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道路与桥梁、建筑专业长期露天作业,,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吃苦、能奋斗的“铺路石”精神;铁路专业对铁路修建人员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培养从业人员的“工程精神”尤为必要;航天类技能人才国际交往机会较多,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服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是关键;汽车修理与营销专业大学生与国内消费者关系紧密,对修理专业来说培养其专业可靠、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引导营销专业学生文明经商、真诚可信的营销道德习得。
3.情感性
情感教育要求职业道德教育能升华大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信念,即培养职业情操。进行环保意识、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把个人和单位发展甚至是人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对班级、专业、学校、工作单位的认同感、归属感。
(二)职业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
通过多课堂、多活动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各学科、全方位传播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1.思政课堂、职业道德规划课堂渗透
专门展开思想政治课、职业规划课程的从业权利与义务、职业责任、职业精神的专题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工作中应该遵守职业法规和职业道德。学生对职业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也要遵守合同中规定的义务:离职前应提前通知用人单位人事部门,使单位能有足够的时间填补岗位空缺,正常运转,否则,要被追究法律责任。
2.专业课程渗透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可以适当地渗透背景知识:成果艰辛的探索过程、专家和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如,科学家艰难的童年,远大的志向,为人生理想追求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3.校园文化渗透
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交通运输”和“职业技术”特点。
依托校园建设进行校园物质文化融合。校园物质文化融合要重点体现“交通运输”特色。如,整体设计布局错落有致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园林、道路、大门等,并以交通运输行业的先驱、专家的名字或代表性技术命名;根据代表专业,设置以此专业命名的实训楼和办公楼;利用对校园雕塑、校歌、校史馆等文化载体的设计和规划进行文化育德、文化育人的特色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