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明 本文字数:2443
[摘 要] 对高教版职中教材中,,具有被动结构标志的被动句进行穷尽性的分析,并从古代汉语的角度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研究高教版职中教材中五种被动句的语法特点,从而窥见高教版职中教材中所选篇目被动句式的使用状况。
[关 键 词] 文言文;被动句;高教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12-02
近年来,随着职中对口、单招考试的热门化,教育界对职中语文越来越重视,但是还没有人对高等教育(中职)文言文语法进行专门研究。而语法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尝试以语法研究中的被动句为例,以高教版文言文被动句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近三年的职中教学经验,全面考查和分析被动句基本面貌及其高教版所呈现的状况,为职中尤其是对口、单招考试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基础性帮助。
由陆迎真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职文)》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通过。
根据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本文把《职文》中的被动句分为五类进行讨论。
一、“見”字式
“见”字式是一种产生很早的被动句式,这一句式最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到魏晋时期已经衰落,最常见的形式只有“见V”式。《职文》中一共出现3例,且这几种的“见”字都是直接放在动词之前帮助表示被动,起了标志作用,其特点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施事者,句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见+动词,仅1例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类“见”字被动式,后面的动词主要是单音节动词,“徒见欺”翻译为白白的被欺负。
(二)见+动词+于,仅1例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式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但介词“于”有时可以省略。上例中“欺”为“秦王”的施事。翻译为: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玉璧走小路回到了赵国。
(三)见+名词+动词,仅1例
(3)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由此可见,“见”字式被动,只出现于《孔雀东南飞》《廉颇蔺相如列传》两篇中,“见”在《职文》中出现最多的是表示动词“看见”,如“君既若见录”“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如上文的“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二、“于”字式
“于”字句出现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时期。它的出现改变了汉语句子没有被动形式的状况,在先秦时期大量使用。根据唐巧明先生的统计,“于”字式在先秦、西汉、东汉、六朝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27%、11%、1%。看出,“于”字式在秦汉时期开始衰微,并出现了消亡的迹象。
“于”是介词,在动词后面用“于”字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就形成“于”字式被动句。“于”译成“被”。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在《职文》中共出现3例: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因此在翻译此类句子时注意:被+事物+动词。如(2)翻译为:赵王认为他是有才能的人,出使不被诸侯侮辱,给他授官担任上大夫。
由于“于”字应用比较广泛,可以用在状语后置句子中,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也可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或者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如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因此不利于被动句的判断。同时随着语言的发展“被”字句“为……所”式的被动句已经开始出现,并大量使用。而且“于”字句的介词后置,不符合这一时期前置的潮流,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形式大量取代。
三、“为”字式
“为”字句大量出现并广泛使用在先秦两汉时期,并成为被动句的重要形式之一,《职文》中共出现6次。
(一)为+动词
(1)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从当前所能见到的古代文献资料来看,“为”字被动句在春秋
时期就已经产生。“为”字被动句的最初形式是“S为V”式,其中的“为”是被动助词,用来表示谓语动词“V”所表示的行为是主语“S”所承受的行为,相当于被动助词“被”,“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表示刘兰芝(S)时时被这句话安慰(V),希望你永远不要忘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