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本科生“学业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2019-12-1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闫玲 杨都强 关方 本文字数:2484
  [摘           要]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教育管理质量,实现“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积极推进“学业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关    键   词]  “学业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66-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和
  国际发展潮流提出“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既是科教兴国的必然选择,也是人才强国的应然要求,亦是立德树人的本真要义。据统计,我国12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应届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约87%,因此,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既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其中,“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如何落实、落地、落细,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地学学院”)创新构建“学业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有益尝试。
   一、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由辅导员承担,按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已经超过200名。同时,辅导员、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从事德育工作,侧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而对大二以上的本科生除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外,对其专业能力、学术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同样重要,辅导员对学生的指导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要求。虽然很多高校实行班导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很多专业教师教学及科研任务较重,指导30位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更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班导师认知程度很低,出于抗拒、害怕、不好意思、觉得麻烦等各种原因,不主动、不善于联系班导师,与班导师沟通交流存在问题;此外,班导师和辅导员两者的工作职责划分不够明确,选聘、培训和考评工作不到位,沟通和交流又十分欠缺,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建立导师、辅导员、学生“无缝对接”的联动机制。
   基于此,地学学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索建立了“学业导师+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业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工作权责划分
   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学业导师重点在学生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就业帮扶、学业深造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业导师的选拔
   学院结合大类招生政策和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办法》,选拔具备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聘期三年,应聘时向受聘教师颁发证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专业方向选择、专业知识学习、参与学科竞赛、就业帮扶、学业深造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学业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建立耦合联动机制,大一阶段,由辅导员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大二阶段,由学院为本科生分配学业导师,每位学业导师指导学生5~8个,共同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三)学业导师的工作要求
   学业导师指导学生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期与每位学生面对面交流指导的次数不少于5次,并填写谈心谈话本。每学期除“一对一”指导以外,平时随时通过各种社交平台、电话、邮件、短信等方式进行全过程的学习指导。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专业选择和课程选择,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建立学业档案;学生参加科创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将自己主持或参与的课题以SRTP的形式让学生参与,甚至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或社会实践或“双创”活动;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营造优良学风;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状态,与辅导员共同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等。
   (四)考核及奖励
   辅导员的考核由学工组负责,学业导师考核由本科生学业导师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考核的重点在于对工作投入程度、责任心和工作绩效,考核工作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其中优秀比例不高于10%,不合格比例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获得“优秀学业导师”称号的辅导员,在职称评审、职务竞聘、出国交流、学业深造等方面可优先考虑。
   三、“学业导师+輔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