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翠琦 本文字数:2688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学生为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也关系着学校的存亡,更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所以,必须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抓住当下教育改革的时机,有序开展教改、教研工作。基于此,对当下高职院校的教改教研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下的提升高职院校教研教改质量的策略的问题,希望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教改教研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86-02
高职院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扶植力度也在逐渐加强,国家陆续出台针对职业院校招生办学的规范条例,大大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其办学规模不断拓展。此种状态下,需要高职院校紧随教育改革的时代风向,承担社会责任,对自身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教研教改水平。
一、高职院校教改教研现状
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推进教研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迈上新的台阶。
(一)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凸显的即人才培养模式的固化,视野局限性较大。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三年学制,在这三年中学生需要进行两年的课堂教学以及校园内的实训,最后完成一年的社会实践。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可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技能学习平台,但是受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考试模式、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更加侧重于学生理论的学习,实践课被压缩,学生并不能真正地掌握技术,在市场竞争中竞争力大大下降。此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市场的需要为基础,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往往被忽视。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成果不佳
当前,高职院校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教改,校企合作的模式受到学校与学生的普遍欢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了进步,促进了就业。但是从长远来看,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校的培养质量却是逐步下降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丰富,但是人才培养成果不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的订单模式或是合作模式让部分学生以及学校产生了惰性心理,认为找到了通往职场的捷径,从而疏于对专业的钻研,不利于长久的发展。
(三)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育都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这就使得其教育模式把“就业”等同于了毕业考试,学生能够就业就算学校完成了教育目标,因此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技术水平是否合格,而对学生的专业创新技能并不重视,学生缺乏创新思想与创新的能力,导致毕业学生的创新力普遍偏低,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教研教改质量的策略
(一)制度层面
为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职院校教研教改水平需要具备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充分发挥学校制度的监管作用,强化学校教学研究管理制度,,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基礎。
首先,需要积极学习教研教改的文件,这是进行制度管理的重要条件。切实有效地实施制度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研究最新的教研、教改文件内容,其中教学的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的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以及相关的教学人员在对文件、教育材料的不断发掘中进行完善,找到最适合当下学生教育的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人员以定期的教研讨论的形式,总结一段时间内工作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反思,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备课制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职业院校教师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之后,备课内容趋于固定,甚至潜意识地排斥新的教学内容,这对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阻碍,需要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让教师对自己的授课内容进行完全更新,造成对教师教学成果的全盘否定,这明显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因此,需要结合之前所述,教学人员在对文件的学习过程中对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要有所侧重,并将其在教案中体现出来。比如,可以在确定分阶段的侧重点之后,结合对最新教研教改文件的学习成果创新编写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
(二)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的能力与专业素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新的时代发展条件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
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较为重视知识技能的讲授而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由此教师不妨将教学节奏放缓,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对一个教师来说,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能力即教学的能力,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学生,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不能仅仅关注自己是否能将知识讲出来了,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听进去了,寻求有效的方法真正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获得知识。教师在课上教学中不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获得学生对自己所讲知识的反馈,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个性特点,从而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