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纯伦 胡凤婵 李垒 本文字数:2518
[摘 要] 为了提升高职高专免疫学检验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免疫学检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适应临床工作岗位需求。对本校目前免疫学检验实验实训课教学内容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 键 词] 免疫学检验;实验实训课;教学改革;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94-02
在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免疫学检验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实验实训课是免疫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实验实训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立足免疫学检验发展历程,及时向学生讲解免疫学检验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前沿新动态,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思维、自学能力等的培养[1]。免疫学检验实验实训课具有知識点多、抽象性强、涉及内容广等特点,对高职高专学生,有效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对困难,针对这一状况,广大免疫学教师必须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一、高职高专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
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免疫学检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已经逐渐融入医学各个实践和研究领域,许多特异、敏感、精确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一经推出便迅速运用于了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决策、预后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室中,绝大多数的检测项目都是运用免疫学新技术来完成的,然而就当前笔者所任教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现状来看,有不少内容与临床是脱离的,学校安排的实验课内容,有许多与医院开展的项目不匹配,比如沉淀实验以及凝集实验虽然是经典免疫学技术中的重点内容,但在教学时,投入这两部分内容上的时间过长,挤占了在临床应用更广泛的其他检验技术的教学。此外,在免疫标记技术中,主要是开展了荧光免疫显微技术、金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免疫印迹技术、放射免疫技术目前开展的较少,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细胞因子检测、HLA分型检测暂未开展,迄今为止,抗血清、单克隆抗体、免疫原制备实验的开展依然有很多不足,和医院检验科免疫学检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兴趣较差
免疫学基础理论所涉及的知识比较抽象、琐碎、理解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削弱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理论学习效果又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实验实训课的积极性,继而会导致后者的教学效果不佳。
传统的实验实训课,教师会在课前将实验目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板书在黑板上,上课之初会针对上述内容做进一步讲解,之后会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去完成相应的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根本不用课前预习,甚至不需要主动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只需听教师讲解即可,极易导致学生过度依赖教师,形成不主动探究分析问题的不良习惯。从长远看,对学生实验能力提升十分不利,也不利于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严重阻碍学生的实验效率,对职业素质以及能力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三)实验实训课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免疫学检验实验实训课的考核体系还有待完善,如学生实验考核成绩在总成绩占比较小,考核方面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采用传统的一站式考核即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考核为主,缺少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测评,评价系统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降低了自己的实验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时,部分教师监管不力,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现象,从而导致考核结果不准确,考核成绩不真实,无法起到检查、激励和反馈学习的作用,进而会影响教师的后续教学。
二、优化免疫学检验实验实训教学的措施
(一)修订课程标准,重新设计实验内容,实现与临床无缝
对接
针对现今的实验实训内容,教师应当紧密围绕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工学”结合的教改理念,修订课程标准,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临床实际,精心设计和编排实验内容,通过调整实验实训课的内容结构与项目,减少部分临床检验中已经摒弃的实验或验证性实验,增加部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有效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暂时没有条件开展的实验,利用微课、虚拟仿真教学或者临床见习的方式将相应的检测项目展示给他们,增长其见闻、扩充知识储备、实现对新技术的了解与掌握[2]。增加一些常用检验技术,如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肿瘤免疫学检验、自身免疫病检验、细胞因子检测等,实现岗位能力培养与临床工作任务有机结合。
(二)改进实验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
当前免疫学检验实验中,验证型实验占比非常大,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会通过“单项讲解+示范实验”方式去开展教学活动,无论从流程还是内容上看,都过于固定,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缺乏创新思维,不利于与今后临床工作对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不妨适当地做出一些教学改革,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云课堂教学、虚拟仿真教学法等现代化和仿真教学手段,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