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蕊 本文字数:2486
[摘 要] 以日语专业中高年级应用类课程商务日语为分析对象,从人才培养目标、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课程考查等方面进行问题点分析,并提出相关改善意见,旨在为商务日语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商务日语;考核方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19)25-0158-02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0日,我国有503所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其中,半数以上的日语专业都开设了商务日语课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开设了最早的外贸日语课程。直到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日语研究委员会成立,才开始有了较为正式的商贸日语课程教学指导机构。
近几年来,日语专业学生除了寻求在华日企的就业机会外,还会选择到日本实习。同时,日企也在积极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对人才的要求除了拥有良好的日语沟通能力外,要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企业运作基本规则,还需具有对内和对外的相关业务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面对新时期的中日关系、市场需求和学生生源资质的变化,商务日语课程的改革和提升也是迫在眉睫。
一、商务日语课程的介绍
商务日语课程主要适用于日语专业本科高年级阶段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基本上掌握商务常识和基本的商务礼仪,掌握商务日语会话中特有的语言表达和敬语表达,并了解一般商贸活动的应对方式。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就对基本的商务常识和基本的商务礼仪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商贸日语会话中特有的语言表达和敬语表达。让学生一走入社会,就能显示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商务日语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关于教材
现阶段本校选用了国内高校常用教材《实用商务日语综合教程》。在选用该教材之前,曾经使用过《新编商务日语综合教程》。这两本教材,都是以中国新职员入职并承担相关外贸工作为主线,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和相关岗位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课文与练习、贸易常用表达、单据样本。其中课文与练习部分,主要包含在日企工作所必备的基本常识和对话、外贸流程及所涉及的相关商务会话和信函书写。这也是国内商务日语教材的主流模式之一。
虽然教材的设计有其合理性,并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商务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受课时限制,想要在一个学期内上完全部内容略显吃力。所以,基于笔者的课程经验,此课程的教学容易变成“照本宣科”“纸上谈兵”的“阅读+会话”的模式。且因为课时所限,会话部分未能得到充分实践。结果就是,在教师的“填鸭式”讲解中学生对晦涩的外贸知识似懂非懂,最终未能达到教学目标:基本上掌握商务常识和基本的商务礼仪,掌握商务日语会话中特有的语言表达和敬语表达,并了解一般商贸活动的应对方式。
关于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修改意见:
1.不拘泥于指定教材,积极引入相关日语原版教材。除了商务日语对话类的教材之外,还应该增加日本企业文化相关的教材。
2.根据每一届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需求,采取综合运用多本教材灵活授课的模式。
3.任课教师可收集实际生活中的商务日语案例,如日剧、日企培训资料等,结合上课内容加入其中,让学生在实用场景中进行学习和锻炼。
4.教材内容的选择需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商务日语会话及口头汇报、商务日语阅读、商务日语信函写作、商务礼仪、日本企业文化解读等多个方面。
(二)关于任课教师
担任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师,均为日语专业毕业生,主攻方向多为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化等。相对缺乏日企工作的经验,没有太多关于商务日语知识的储备。在这样的背景下,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会容易走上传统日语教学的套路,以语法表达为主要讲解内容。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对课本中所涉及的相关外贸知识也只能进行简单的字面和书面材料的翻译讲解,无法对外贸流程进行深入剖析,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改善性建议:
1.提高商务日语课程任课教师关于商务日语的相关知识储备。参加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日语研究委员会主办的商务日语学习、教学相关教师培训项目,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并积极参加高校商务日语教学研讨会,了解国内及日本商务日语教学的前沿学术成果,并将成功经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海外实习,提升实战能力。利用本校与日本友好省份的交流机会,到日企进行实战演练,将日常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中的商务日语相结合,做好分析、总结工作。
3.积极引入校外资源,邀请日企HR部门、商务日语专家成为商务日语专业任课教师的课外导师。
(三)关于教学方法
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基本上掌握商务常识和基本的商务礼仪,掌握商务日语会话中特有的语言表达和敬语表达,并了解一般商贸活动的应对方式。
对在校学生而言,特殊用途语言——商务日语的相关表达的学习仅停留在书本上。虽然,在课堂教学中用进行Roleplay(角色扮演)类练习,但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学生的现场练习和指导未能充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