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探索

2019-12-3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刘鑫 本文字数:2463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连接县域经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首要的服务对象即为县域经济,但是在中职教育中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难以匹配、毕业生综合素养与所需人才素质结构难以吻合、传统就业观与市场化就业体系难以调和等问题。要合理建立相应的区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深化生产教育一体化,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际技能、素养培训。中职教育应更好地依托国家政策,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生产教育一体化,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56-02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保护更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教育部等六部委在2018年制定《職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后,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上了新的高度,更好地阐述了校企合作形式与内容、政校企相关政策与优惠等,更加有力地提升了职业教育在服务县域经济中的作用。
   通过对江浙地区先进城市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研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总结概括为劳动力素质是决定县域经济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中职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县域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专业设置是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前景的基础保障,专业门类、覆盖率与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密切相关;产教融合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前景的助推动力,中职新型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是启动县域行业企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注重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我县支柱产业,装配制造类企业、化工制药类、养老护理类企业等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所需员工的综合素养各不相同,为满足企业不同的人才需求,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化,重点在于职业学校对不同人才的培养。其中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含义与意义,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应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校期间就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规章、培养学生职业品德,增强中职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现状与经验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中等职业教育,更不能缺少中等职业教育。分析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同本区域经济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然而,,我省专业人才培养框架仍存在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的现象,较多知识及职业素养规划存在严重滞后性,无法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各方面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指导,例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等。
   通过对近几年实习学生的回访调研,企业对在岗中职学生素质的总体评价一般,满意度总体不是很高,大多数为“基本满意”与“一般”,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不满意度最高的是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素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因此,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养教育和行业企业员工要求还存在很多不吻合的地方,这是当前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中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办法与建议
   1.体现中职“数量效益”
   目前,中职毕业生是企业的技能主力军。但由于部分地区总人口相对较少,导致中职学生生源严重不足。建议提高中职招生比例;增强中职教育的宣传与指导,并开展面向初中学校的职普融合课程,让更多初中学生体验职业课程的乐趣。
   2.彰显中职“质量效益”
   目前,中职人才培养还与企业准员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综合素养方面。建议加强综合素养教育,建立中等职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培养目标在现有知识、技能、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及员工心理素养教育模块。
   二、注重专业与产业对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中职教育肩负着为县域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经济和产业高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是新时代建设制造业强国的需要。专业设置必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具有前瞻性,提前为产业发展储备专业人才。学校专业设置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特色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教育真正发挥积极作用。
   (一)现状与经验
   1.盲目跟风、重复开设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过多注重短期热点,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忽视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从而造成专业相近及重复建设、成本低的专业开设较多、内部竞争加剧等弊端。
   2.定位不清,标准不一
   虽然国家统一制定了中职各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标准,但不同地区相同类专业学校设置的课程有较大区别,并且培养目标在表述方式及定位上存在不同,有的在设计层面,有的在操作层面。
   3.管理不够,机制欠缺
   目前,不少省市已放宽专业设置的审批权,审批基本以鼓励为主,专业开设及运行机制缺少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讲解、忽视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这种专业课程管理方式不利于服务企业、对接企业需求,也不利于区域性的专业布局和调控。
   (二)办法与建议
   1.统筹区域专业设置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