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莹 本文字数:2474
[摘 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求,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迫在眉睫,基于对职业院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就其课程体系优化进行研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关 键 词]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42-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对艺术类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求,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迫在眉睫,突破传统教育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与职业素养。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建立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技术技能型人才与社会服务的需求,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一、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缺乏沟通,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特色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市场需求和工作岗位了解甚少,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缺乏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往往会忽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就会忽视正确理论的指导,缺乏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失去了高职院校所具有的优势与特色。企业比较了解学生对岗位需求的能力,但对教学理论与经验较为缺乏,在建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校企缺乏深度沟通,不能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制定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校过多地开展理论課程,不能满足本专业的职业需求与未来发展。不可忽视实践课程在本专业的重要性,但事实是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三年才进行一次外出实践,甚至有的学校由于各种原因都未开展专业实践活动,这样无法培养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适当提高实践课的比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不佳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学生生源数量不断增加,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压力。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参照课本或者辅助教材章节,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不少教师常常忙于事务性工作或班主任工作,教师下企业的时间较少,因此企业操作技能的实践经验不足,对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的技能掌握不足,对岗位从业标准了解甚少,指导效果不佳。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中,往往采用传统教学与考核方法,这阻碍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企业对学生的培养参与度不高
由于缺乏对企业用人需求和专业岗位技能标准的了解,在教与学中,培养的学生缺乏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技能进行设计制作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没有相互联系。企业在培养过程中,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主要将学生安排到企业,通过辅助师傅工作进行实习,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有所缺失。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策略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并不能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迫切需要优化改革,要从多角度考虑。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几种关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策略。
(一)注重人文精神、敬业精神的教育
在当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融渗透的趋势下,将历史、艺术、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开设了多门人文素质课程如哲学与人生、艺术概论、中外美术欣赏、西方美学基础等,使学生在设计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将人文精神融入设计作品中去,创造出更有意味、更有创意与思想的视觉作品。此外,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增加爱国主义精神与敬业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能够较好地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岗位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不高、岗位与课程相关性评价度偏低等,这些都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深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涉及各主体进行深度调查研究,查找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尤其要仔细研究岗位与课程关系。构建促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新型岗位与课程关系的实施路径,要做到优化整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在大学低年级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并适当增加扩展教学内容,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在大学高年级逐步增加选修课和实践课,如中割实训、数字媒体开发综合实训等课程,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与岗位技能的需求,形成指导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