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丽英 本文字数:2454
[摘 要] 随着本科院校的转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教学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建立科学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以池州学院为例,分析管理类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在学时、形式、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课时保障、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设备更换、师资水平提升和激励、考核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为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管理类专业;课内实践;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48-02
高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深化。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实践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不同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在实践课程体系的安排应该存在差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各有不同[2]。
池州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安排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内实践教学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提升,但其改革和教学的实施存在一些困難,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通过研究分析课内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相应保障措施,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管理类课内实践教学现状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管理类专业,并开展课内实践教学。目前管理类专业课内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管理类专业的课内实践学课时较少,一般只占总学时的10%~20%。大多数管理类课程没有独立设置课内实践课时,课内实践教学被理论教学替代,学时被虚化。一些课程虽然设置实践课时,但将一个实践项目分成几次实践,会影响实践效果[3]。而单独开设的实践课程,虽然保证了实践项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但由于与理论知识间隔太久,需要重新复习理论内容,往往事倍功半。
(二)教学软实力不足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管理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以教学实验和教学案例分析为主,教学形式和手段单一、枯燥[4]。(2)实践指导师资不足。大部分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行业和企业实践经验[5]。(3)实践教材缺乏或滞后。一些高校的实践教材由本校教师主编,不能及时更新,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实践教材。
(三)硬件配套不完善
随着学校的升本和扩招,基建项目增加,学校建设资金不足,设备仪器不能及时更新。实验和实训用房仅上课时开放,其余时间为了所谓的保护财产安全大门紧锁,利用率低下。
(四)考核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没有独立设立课内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和激励机制,不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学生的实践教学考核要求低。实践教学成果多以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甚至有的学校没有设立考核要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二、管理类课内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对策
(一)灵活安排课时
不同课程根据教师的实践计划和申请灵活安排课时,保障实践的及时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提升软实力
组织高校教师专业研讨,同时吸纳社会其他机构相关专业人士加入,编制高质量、符合社会实践需要的教材,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
(三)加强硬件建设
在基建中加强实践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室建设投入,及时更新教学所需器材和设备。增加实验和实训室开放时间,提高使用效率,方便学生实验和实践训练。
(四)完善考核机制
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多方面建立实践效果评价指标,并在绩效、职称评聘上建立教师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实践考核方式多样化,加大实践考核难度,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
三、管理类专业课内实践教学实证研究——以池州学院为例
池州学院“以生为本,以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特色鲜明的新建应用型大学”为发展方向,秉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主动贴近、主动融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池州学院管理类专业课内实践教学现状
池州学院秉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教学改革中,不断加大对课内实践教学改革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但在课时、内容、形式、师资、设备、考评机制等方面仍存在问题。
1.课时充足,但落实不到位
池州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例较高,大多数管理类专业课内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20%以上,但很多学时得不到有效体现。一些管理类课程的课内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合并,被理论课程占用[5]。虽然核心主干课程采用了“3+1”“2+2”模式,但上课时段固定,实验、实训室内上理论课的情况普遍,需要实践时没排上实验室和实训室,无法开展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