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静 本文字数:2922
[摘 要] 在2016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汇报中,国家总理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這一词汇。在当时,这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但是在当今,却是一个人人为之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在当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工匠精神”这一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在教育行业中是教师口中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在一些中高职院校中,由于此类教育机构的特殊性和明确指向性,教师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看得尤为重要。“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能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德育方面发生根本的转变,而且能有效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内容就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德育水平的培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希望能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院校;工匠精神;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214-02
笔者认为,有效地开展德育课程和德育,是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中职院校原本就是教给学生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学校,其专业性不言而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来参悟课本中的知识,总结专业领域中的经验和教训。实现学生在当下学习和将来工作中都能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认真负责。这是在一个制造大国中,应该保持的职业精神,也叫“工匠精神”。
一、借鉴“互联网+”跨界结合的特征,有效培养教师“工匠精神”
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自己的职业制度和职业规定。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同样不例外。在加强中职教育机构的师资队伍管理时,务必要从严抓、从头抓、从教师的基本功和职业素养上来抓。很多中职教育机构的教师认为:当前社会观念中,工人和“手艺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在中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也一样,在“重智育、轻技能”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入校门槛也很低,而且得不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师的这种思想是导致很多中职院校教育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要先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就当前的情况来分析,我国东部中职院校师资力量要远远高于我国西部中职院校师资力量。排除地域性的不同和教学条件上的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中职院校的管理和教师本身的觉悟以及教学素质。在当今互联网教学时代中,想要有效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就要依托“互联网+”跨界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德育水平的提升。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实时共享教学资源对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互联网的应用能力,全面提升中职教育机构教师的整体水平。因为传统的教师体制系统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铁饭碗”的编制状况,其本身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比较大。一般情况下,一名教师会在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教育阶段内任职很多年,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很多教师就丧失了竞争精神和进取精神。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恰恰可以解决教师这一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环境一天一种变化,一年一个飞跃,如果教师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开展教育,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威胁。所以说,中职教育机构可以借鉴“互联网+”跨界结合的特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工匠精神”培养,以此来加强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课堂资源整合和课堂教学方案创新能力。在这一重要环节中,中职教育机构要大大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采用“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方式,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精神思想和实践的分析,从而全面掌握互联网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策略,以此来实现教师“工匠精神”的养成。中职教育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教学大平台综合评估”,把当地各个中职院校的教师资料进行整合统计在平台数据库中,然后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由学生和校园领导小组以及其他教师对其进行评估,最终成绩高者为本季度或者本年度的优秀教师,学校可以适当给予教师一定的奖励,让教师在德育教育的驱使下,朝着“工匠精神”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结合“互联网+”创新驱动的特征,课程设置符合“工匠精神”
在互联网时代,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中职教育机构的教师,更要遵循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潮流,在大浪淘沙的背景下不断强化自身水平,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实现自身“工匠精神”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而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因为很多学生认为德育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大道理谁都懂,不需要教师一遍遍讲,一遍遍说。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其内心和“三观”发生扭曲,认为德育的培养是一种“将人变傻”的行为。因为在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安下心来做功课,更没有办法认认真真完成一个“工匠”应该完成的事情。最后给学生造成的是一种争功夺利、寻求捷径的错误思想。如何开展培养,在此做出解释。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模式,采用新式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并将之有效地与互联网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叛逆年龄当中寻求正确的发展道路和人生方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依托吩咐的德育课堂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感受德育的必要性,实现“工匠精神”的目标养成。如教师设置课题,可以是当前新闻事实热点,也可以是存在较大争议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与思考,并且设置正反两方,实现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摩擦。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明确中心思想。确立辩论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明确方向之后,学生的内心自然会明白哪一方是正确的,哪一方是错误的。随后进行辩论,学生便会朝着正确的一方进行分析,并且会通过各种方法,让正义的力量得到声张。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能有效让学生形成一种“到场感”,而“到场感”又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拓展的重要导向。这种意识行为不仅可以让学生的道德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而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德育水平提高,同时能感受到道德给予人的力量,让人敢于直面不公,敢于向不道德发起挑战。以此为法,结合“互联网+”创新驱动的特征,可以大大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通过合理的德育课程设置,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错误观念,树立学生的正确认知,这对学生将来的“工匠精神”养成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