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丽英 本文字数:2590
[摘 要] 目的:阐述高职高专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教学方法,观察教学效果。方法: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观察组,以2019年9月前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期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1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97.6%、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是(94.8±2.3)分、(95.6±1.0)分、(97.4±1.9)分及(98.0±0.4)分、教学满意度95.1%。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率78.1%,学生临床思维评分中,诊断、治疗、康复、预防分别(80.7±1.8)分、(82.6±1.3)分、(83.4±0.7)分及(83.4±2.5)分、教学满意度73.2%。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二)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教师需通过口头讲解的方式,为学生灌输儿科学理论知识。观察组实施“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临床带教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儿科学临床思维,为人才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儿科学临床思维培养模式”的应用方法如下。
1.理论教学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加强理论教学是关键。教师可将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以及提问式教学法展开教学,为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具体教学方法如下:(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片插入理论知识中,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当讲解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外貌特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乃至视频,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临床,使其临床思维得到培养。(2)案例教学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介绍临床真实病例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样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目的。如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时,可为学生提供如下病例:“產妇30岁,产前使用催产素10.0U肌肉注射,第二产程68min,胎儿娩出后可见皮肤、巩膜、黏膜黄染,测量血清总胆红素提示黄疸。请分析该患儿黄疸的高危因素,并为其制定治疗方案”。病例介绍完成后,学生需分为不同的小组,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临床思维。(3)提问式教学法:教师可将提问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临床思维。如学习小儿肺炎知识时,教师可提问如下问题:“小儿肺炎的诱因?”“患儿的临床症状?”“疾病的治疗方法?”“患儿的预后”等。采用上述方式提问,可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对上述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提高问诊的全面性,提高疾病治疗方法的针对性,改善患儿的预后。
2.临床带教
为培养儿科学临床思维,教师同样应对临床带教问题加以重视,以增强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临床带教过程中可采用“情景教学法”“病例汇报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法如下:(1)情景教学法:以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为例,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由教师扮演“患儿”,由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临床医生”“患儿家长”“护士”等角色。“医生”应对“患儿”及“家长”问诊,并为其提供诊断意见,根据诊断结果,对疾病进行治疗。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使学生充分了解儿科学临床实践的流程,了解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其临床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2)病例汇报模式:将病例汇报模式应用到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儿科学临床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病例汇报模式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接触典型病人,要求学生从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多种角度出发,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并进行病例汇报,培养其儿科学临床思维。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笔试的方式评价,总计0~100分,≥80分视为优秀,,60~79分视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