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钢 本文字数:2506
[摘 要] 在如今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新型产业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出现新的交叉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做出积极的应对与调整。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目标,职业能力与素养有待提升,人才培养计划相对滞后,专业设置缺乏一定的嗅觉灵敏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有一定脱节,学生职业规划脱离未来就业岗位趋向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阻碍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实效性的有效提升。在分析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等提出了一定的针对性的建议。
[关 键 词] 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224-02
一、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职业能力相对欠缺,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水平都相对薄弱,对未来的职业及人生规划不是很强。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念书只是应付,缺乏明确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目标,对于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的认识更加缺乏,没有整体、全面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特长、兴趣认知也不够清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取向与选择相对盲目、茫然,自然对自身相应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培养不够重视。对社会和企业需求与就业形势也缺乏实际了解,缺乏相应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动力与压力。
(二)学生缺乏明确的、有真正职业指导价值的职业规划
学生缺乏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学校在职业指导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缺乏有真正职业指导价值的职业规划指导。
1.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与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关系不密切,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实际有一定脱节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与课程设置大多相互借鉴,很少有学校、专业与企业结合,根据企业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部分学校虽也邀请了一些企业参与方案制订,但多流于形式,很少有院校真正按照企业需求设置。
2.职业规划指导与学生未来就业所需职业能力培养联系不密切
学校在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时,初衷是为了指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是以学校制度为主,按照学校的校内教学要求、学生行为准则要求进行管理,而不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管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也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内容为主,而不是根据企业对岗位能力的实际要求对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计划进行
调整。
3.教师,这一指导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及能力培养的主体自身大多缺乏相应的职业从业经历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的教师主要有三类,一是专门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师,二是学工部门辅导员,三是专业教师。可无论哪类人员,大多都是普通高校硕、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基本都没有相关的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这样的教师指导下的职业规划基本也都很“学院派”,理论指导多于实际意义,真正的职业指导价值不大。
(三)专业设置缺乏相应的嗅觉灵敏性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鉴于其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其专业设置除了考虑自身传统、优势、资源外,还应考虑国家及地方经济、企业未来职业技能人才需求,考虑未来地方产业结构等。但从目前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大多趋向选择热门专业,趋向于选择目前阶段需求大的专业,缺乏对社会、地方及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前瞻性研究,缺乏相应的专业设置嗅觉敏锐性。很多专业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且不同高职院校间专业趋同性严重,其结果必然导致某些专业竞争激烈,就业率偏低。
在如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彼此不断交汇融合的今天,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许多新的行业、新的门类、新的岗位不断涌现,这些给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谁把握住了,谁就把握了未来发展的契机。
(四)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难以满足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应与国家、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专业结构与企业及地方经济发展不匹配。
从层次结构上讲,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主要集中在中专、大专层次,除了少数几所刚刚升格的试点院校外,基本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对象也是在本科院校录取批次后录取,生源质量也因此很难有大幅度提升。
从专业结构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偏重于财经、电子信息、教育等领域,而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专业明显偏少,专业布局缺乏前瞻性,亟须优化和调整。
二、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建议
(一)紧密结合社会及企业人才需求,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
要想解决职业院校现如今存在的问题,最佳的解决途径就是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国家鼓励职业院校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主动与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进行交流与合作,加强技术开发的进度和质量,以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新技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