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尧双 何瑞 本文字数:2470
[摘 要] 自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党组先后发文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先后召开相关会议,发出《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文件,要求筑牢高校思政工作阵地。从“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的视角出发,拟建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以期在落实文件精神的实践中破解其路径依赖与体系模糊之窘境。
[关 键 词] 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三全育人”;“十大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114-02
当下高校思政工作在落实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的新时代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各高校基于自身现状和特征探寻不同的实施路径与方法。以育人质量提升为目标,着力建构从管理到治理的思政工作一体化育人体系成为育人“最后一公里”路径实施的新尝试。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结束以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成为教育系统的工作重心。为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教育部辦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指导性文件的颁发从顶层设计对育人方向、目标、方法等给出“施工蓝图”。各省市也相应下发文件,育人质量提升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1)三全育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明显存在上热中凉下冷;(2)思政工作形不成合力,一些大学教师只教书不育人;(3)工作机制不通畅,育人工作落实起来较为困难;(4)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停留在各种会议和文件通知上;(5)思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
育人工作导向不精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探索“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的内涵和关系,构建高校思政工作机制和路径,从而解决思政工作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当下,高校“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已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相关文献很多,比较典型的是张宁、王伟强的《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三全育人”研究综述》。文中将“三全育人”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成熟和完善期。文章阐述了“三全育人”的发展历程,同时提出“三全育人”是从育人队伍、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三个维度来开展协同育人体系。但没有解决的是开展协同育人的路径和机制。关于“十大育人”体系研究文献也有很多,最先提出“十大育人”体系的是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系统研究了“十大育人”体系的典型是张正光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一文,其余学者则更多关注“十大育人体系”中某一子体系,比较典型的有王晓勇先生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这些文献都没有对育人合力的路径和机制进行有效探讨。因此,在新形势下,通过对“三全育人”和“十大育人”体系的内涵、关系的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融合与互构:“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间的关联
将“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间的关联视为融合与互构是介于思政一体化育人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操作。一体化育人要求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各个层面协同构建思政育人阵地。
(一)作为主体的“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内涵
1.“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思政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全育人”的内涵不断成熟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要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当前,学者普遍赞成的观点是: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也就是从育人队伍、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三个维度开展。
2.“十大育人”体系视角下的思政工作。“十大育人”体系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随即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中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协同联动育人的功能,切实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构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有效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概括说来,“十大育人”体系是育人途径的表现。
(二)“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之间的融合与互构
从方法论角度对“三全育人”与“十大育人”体系二者间关系进行探讨是对本文问题意识的回应,也是对二者在“大思政”育人的学理性与实践逻辑作出解析。首先,从内容要求与目标设置判定,“三全育人”包含“十大育人”体系,即二者融合为一个整体。若从数学集合的概念看,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果“三全育人”是思政工作的全面施工图,那么“十大育人”体系则是内部精装修,是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方法。其次,二者在思政育人体系中体现为全方位、不同层次的互构,即宏观(“三全育人”)与微观(“十大育人”体系)的关系、理论层面(“三全育人”)与操作层面(“十大育人”体系)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制度设计层面只有基于两者的关系,构建高校思政工作的体系方能解决合力育人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