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汝城“香火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

2020-02-2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作者:饶平 邱海洪 本文字数:2533
  [摘           要]  通过对汝城“香火龙”的实地考察,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体育人类学等研究角度探讨汝城“香火龙”的社会价值以及新型城镇化进程对“香火龙”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汝城“香火龙”具有健身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和情感价值。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汝城“香火龙”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要“以人为本”,保护“香火龙”传承人,更要从政府层面搭建民间展演平台做好组织引导,并加强“香火龙”民俗体育的规范化建设。以期构建良好的保护、传承模式,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建立一定的范式。
  [关    鍵   词]  新型城镇化;汝城香火龙;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  J0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216-02
   一、前言
   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实践探讨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民俗体育作为一种“乡愁符号”扎根于乡土社会,不但满足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不同的心理和社会需求,而且是乡土传统文化的载体。目前,关于汝城“香火龙”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香火龙”的起源、制作工艺、现状等理论的描述方面。汝城“香火龙”的文化内核和现代化背景下保护与传承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与阐发。本研究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汝城“香火龙”的历史流变与发展为研究对象,阐释汝城“香火龙”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深入探讨新型城镇化对汝城“香火龙”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寻找二者间的契合点,并思考汝城“香火龙”文化传承发展路径,以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汝城“香火龙”的起源传说
   汝城“香火龙”是一种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是传统村落民间信仰的载体。这一民俗体育活动不但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又是村落文化的平台。2008年汝城“香火龙”成功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关于汝城“香火龙”的起源,研究较多的是采用口传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其真实程度究竟如何很难做出判断。汝城百姓逐渐形成了编制“香火龙”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祛邪消灾的习俗,并在元宵节期间举行“香火龙”盛会,人们还把形态万千的龙雕刻在祠堂的梁柱和神龛上,供奉龙的神像,以此来表达对龙的尊崇和膜拜。
   三、汝城“香火龙”的文化内涵
   (一)“香火龙”的文化价值
   汝城“香火龙”作为一种仪式性体育,是中华文明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表演性、象征性,是一种由传统文化所规定了特定行为方式的身体运动,是村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村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香火龙”所承载的民俗活动、宗教庆典、表演艺术、传统技能以及手工制作等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文化空间。2008年6月汝城“香火龙”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香火龙”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深层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对人们今天的思想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香火龙”的情感价值
   汝城“香火龙”活动是一项古朴的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是传统村落民间信仰的载体,人们在其中寄托着祈福求子、村寨平安兴旺、风调雨顺等朴素的愿望。这一民俗体育活动不但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又是村落文化的平台。汝城“香火龙”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为汝城县金山村人们沟通与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在访谈时了解到:由于“香火龙”体育活动的开展期间,人与人的交流比之前要多。由此可知,“香火龙”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改善了人际关系,而且改变了人们闲暇娱乐方式,促使人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三)“香火龙”的教育价值
   “香火龙”活动的传承和开展最初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香火龙”已经成了一种寄托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信仰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开展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要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信仰,不管生活有多艰难,一定要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香火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加深了人们对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汝城“香火龙”的现实困境
   (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香火龙”信仰功能的弱化
   生活方式、劳作的改变动摇了汝城县金山村人们对“香火龙”文化活动的依附性。体育活动是体育的表现,体育与文化系统的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汝城“香火龙”在文化体系中的各个要素是紧密相关的,是一种依附关系的存在,即“香火龙”活动深度的出现和发展依托汝城祖先自给自足的农耕劳动,宗教信仰和对龙的崇拜敬仰等,而这在现在的生活中未能得到很好的、独立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耕作方式已经消失,生产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二)经济的发展与“香火龙”文化自身的调试不相适应
   城镇化的发展为的是增加城市人口,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社会把发展重点集中在经济发展时,“香火龙”等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就被忽视了。当前,“香火龙”民俗活动处于盲目地跟从城市人的发展状态。这种经济的发展与“香火龙”文化自身的调适不相适应,使“香火龙”文化独特的民族性的传承方式受到限制,从而使它在保护与传承上遭遇到困境。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