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建波 本文字数:2582
[摘 要] 应用型转型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快速赶超的途径之一,而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涉农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为此,在总结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教学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百色学院核心课程植物营养学为例,分享其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应用项目任务驱动法的思路和经验,从而为地方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项目任务驱动;应用型本科;植物营养学;教学实践;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4-0300-02
随着农业现代化、职业化的发展,社会对农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等教育中涉农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改革重点在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是能力本位教育的重要抓手。在众多教学方法中,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
一、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主要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驱动教学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都是通过“做中学”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但二者存在差异和递进性,宜将任务驱动的课内教学与项目驱动的课外教学整合使用,从而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进阶到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1-2]。因此,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倡导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探索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采取课岗结合、关联多门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另外,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等转型试点主要任务。可见,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3-5]。
针对传统知识驱动式教学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矛盾,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框架,以模块化的课程教学形式,配以符合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实验、实训场所和设施,模拟展现生产、工作过程,以课堂与实验室、实训室的一体化,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接受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团队思考和老师指导、探索和解决问题,总结和提升的过程,这是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普遍架构[6]。但是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变量多等特点,因此一些涉农院校在课程教学中也创新性地应用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在校企、校地联合培养模式下通过项目研究平台实现学生培养和产业项目攻关的协同。在中国农业大学构建“学校+基地+乡村”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和培养农科应用型研究生的创新平台[7],通过驻地调研发现问题进而开展针对性研究创新和产业服务,这也为应用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河北农业大学以“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为平台,以兴农、扶贫相关农业创新创业项目来驱动学生专业实践。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则以兴趣班的形式实施由地方、企业主导的生产实践项目,并以此实现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系统性实训实践。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依托,将企业实际项目融于教学,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风景园林专业的产教融合,可最终实现“校企联动、职场模拟”[8]。模块化教学是许多校企联合培养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既可兼顾学生兴趣又能深化校企合作,因此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得到有效实践[9]。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通过设立创新课题基金、共建企业冠名班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项目驱动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率起到重要作用[10]。在园艺专业中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的教学中,采用兴趣加项目的驱动模式,以话题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课外项目驱动与项目驱动式课堂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实践锻炼和创新项目研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望取得显著成果[11]。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与学生社团有机融合,建立健全了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生为主角的工作运行体制和“双创四驱”工作模式,通过专业、项目、平台和赛事驱动专业教学。潍坊科技学院贾思勰农学院通过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和专业社团来驱动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
二、项目任务驱动式教学在百色学院农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以核心课程植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為例,任课教师针对课程的应用性这一特点,围绕生产实践中的水肥管理工作过程细分出基础生产力调查、配肥方案制定、水肥配制及施用、营养诊断、配肥方案及施肥技术优化五个步骤,设置缺素植物的营养诊断与修复、大田作物的水肥管理、高产田的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三个递进的学习情境,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小组互助式学习方式,将基础理论内容分为植物营养基本规律、土壤样采集与肥力检测、植物样采集与养分检测、施肥方案制定、水肥施用技术五个模块进行模块化学习,以实践行动导向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达到理实一体。学习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加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将对工作过程的五个步骤、每个步骤的三个阶段(准备、实施、总结)、每个阶段的三个角度(对自己、对其他组员、对其他小组)、每个角度的多个维度(如态度情绪、知识储备、能力技能、团队合作等)进行教(教师方)、学(学生方)评价;终结性评价则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多维度(如完成度、时效性、有效性、逻辑性等)的教(教师方)、学(学生方)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