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赖晨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本文字数:2542
[摘 要] 探讨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视域下医
学生医德教育的方法论,旨在为医德教育提高实效性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致良知”;医德教育;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046-03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可以看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医道。医
学生的在校学习,不仅要学会临床知识,而且要学会以德修身,塑造良好的医德品质,这也就凸显了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的医学生医德教育正在不断经历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体系,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研究成果,但在当前的医德医风问题日益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医学生医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呼唤更合理、更有实效的教育方式。
既然要培养医德,那必定要从“德”的视角来谈教育,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以儒家思想对医德教育一定有其适用价值。纵观历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致良知”思想是他心学思想的精髓。“良知”这一观念,是确定道德性的根源,至于整个实践历程则体现在“致良知”上。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强调从“吾心之良知”上下功夫的主观内求方法,有别于现在的医德教育由外向内的教育方式,在当前的医疗现实语境下,“致良知”思想仍可以为医学生医德教育提供大量的教育思想资源。
一、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是非之心,即为对事物进行是非判断的能力,通过判断达到知善、知恶的道德认知。良知还是人的德性的本原,良知是一种天理,人心之本体,即先验的道德本体和道德的根据。而“致良知”就是将良知的感情推致全方位多元化的各种事物之间。“致良知”是向内而求的思想,强调人的良知是通过内在的道德和理性的教化,使人们形成外部道德知识的行为。“致良知”思想强调将人的内心良知与外在行为相联系,完全可以成为当前开展德育工作的合理内核。
既然“致良知”强调的是动态实践的过程,要使良知可以纯然圆满地显现,必定要通过合理的方法来实现,这就是王阳明关于“致良知”的方法论。
(一)立志存养
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立志是为学的前提和根本,成圣必先立志。關于立志的方法,王阳明认为首先立志要正确,这个正确便是“天理”。立下志向之后,必须坚持依存志向,坚定执行,,要做到“居敬”和“存养”。“居敬”是一心一意,“存养”是注重一个天理。“居敬”“存养”就是要坚持“天理”的主导性地位,就是要坚持一个“天理”。
(二)省察改过
慎独内省是儒家强调的一种修身的主要方式,王阳明说:“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存养省察就是反复自省、克己,使心中天理与自身行为始终保持一致。“人能克己,方能成己”在王阳明看来,反省克己、省察自治是体认良知的方法,反省的过程就是悔悟的过程,只有不间断地反省探求、克制欲望,用良知去恶为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思想的真诚无妄、天理的纯洁完满。省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久积累反复打磨的过程,即要经常地反复省察自己。王阳明认为人们在刚开始的时候是无法做到专注的,要通过静坐来平复内心的欲望,修身养性,然后通过悔悟来恢复本心和良知。
(三)事上磨炼
省察时,王阳明强调通过静坐的方式来反思自己,也强调通过行为来磨炼自己,磨炼自身的心性,经历挫折和磨难,发展自己的意志力。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动,动亦定。”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最终也要回归到实践的重要环节。王阳明还提倡“知行合一”,知行工夫不可离,坚持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实践,道德践履反哺道德认知。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没有行动则无法真知。“天理”不能只是浮于虚空,应该融入日常庸俗伦常生活中,以良知指导生活实践。
二、王阳明“致良知”哲学思想视域下医德教育的方法论
“致良知”思想毫无疑问对医学生医德的养成和教育具有当代价值,利用“致良知”思想体系渗透到医德教育中,使医学生能够发现本心,向内寻求良知的力量,以良知激发医德,涵养医德。
(一)立志明心,医德教育的目标要提升价值共享公约数
王阳明非常重视“立志”,学习要先“立志”,教育也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志向和目标,无论是医德教育本身还是受教育者都应“立志”,且都要有正确的“志”。医德教育要“立志种德”,通过教育塑造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品质,医学生要“持志养心”,接受教育后存养良知,坚定医德信念。医德教育体系本身和受教育的医学生在立志之后,都要做到存养坚守,朝着目标和志向不断地革新,追求卓越。
20220417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