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陈诗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26期 本文字数:2707
[摘 要]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从理论上讲,乡村人才振兴建立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现阶段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学生资助是一种人力资源的资助,因此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将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定位展开分析,探究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现状,为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开展提供路径参考。
[关 键 词] 人才振兴;乡村振兴;高校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6-0058-03
教育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和暖民心工程,体现了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是遏制农村贫穷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作为发挥高校立德树人功能的主要阵地,高校资助对引导农村学生反哺家乡、助力推动农村脱贫振兴具有先天优势。因此,高校应立足农村人才振兴战略的信息化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资助工作在农村人才振兴中的地位,发挥学校资助育人功能,形成人才振兴导向下的高校资助工作机制,为破解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短板提供充足的动力。
一、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定位
(一)明确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内涵
高校资助工作是一项惠民生、暖民心的系统性工作。学生资助在教育扶贫工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各级学校的资助政策制度已经完善覆盖,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应助尽助。通过梳理2021年四川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编的《四川省学生资助管理政策》,可见其中高等教育的现行资助政策共有46项之多,这些政策保障了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资助通过帮助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获取教育机会,遏制了家庭贫穷的代际传递。
(二)明确资助的目标
在不同历史时期,学生资助的目标随着时代变化和需要在不断调整。2020年以前,学生资助的主要目标是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不让一名学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教育机会,为此全社会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2020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亿元。2020年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学生资助的目标从“保障型资助”过渡到“发展型资助”,定位于将扶贫、扶志和扶智有机结合,通过能力拓展、道德浸润、精神激励、物质帮扶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行,2022年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学生资助的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将学生资助育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因此这一目标也将成为未来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之一。
(三)资助工作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1.高校资助是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之一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但受主导经济体制和国有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约束,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乡村空心、农业经济萎缩、农户贫穷的局势却变得严峻,城乡发展日趋不均。在此过程中,教育扶贫通过“解困—育人—成长—回馈”的理念,让受助农村学生成长成才再投入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人生价值,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缺口难题的一条路径。
2.高校资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遏制贫穷代际传递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确定的指导思想,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非是社会结构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主观上存在能力的积极上进者,只是经济资本制约了他们的流动。高校扶持工作能够帮助贫困学生突破制约,,通畅其向上发展的道路,改变贫穷传递的人生命运。
二、高校资助工作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现状研究
(一)精准资助方式发生转变
对学生贫困情况精准识别,开展精准资助是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随着脱贫攻坚战略转入乡村振兴战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指标及资助方式必将发生转变。过去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的重点在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学校收费标准等情况,许多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指标认定结构中,将重点困难县纳入了评定的依据,并给予资金资助。以笔者所在的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2016—2020年,为四川省共计88个贫困县1517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发放各类补助共计4048万元。2020年,四川省贫困县及艰苦边远地区共105个,对这些地区的学生进行精准的资助是脱贫攻坚时期的重要教育帮扶措施之一。2020年以后,虽然绝对贫困已經消除,但有些农村地区相对贫困仍然存在,目前对原建档立卡家庭的学生资助依然实行脱贫不脱政的政策,在这一阶段如何精准识别贫困学生,是乡村振兴时代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资助育人价值引导不足
虽然德育理念贯彻了高校资助工作的各个方面,但总体上偏向于经济扶持。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对受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不足,感恩意识和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结的情感意识培养尤其缺乏。就我国当前的学习就业意向而论,出身农村的贫困生缺少建设乡村的心理动机。从200名参与本校“关于农村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意愿调查”的结果中显示,80%的学生表示愿意参与乡村振兴,但与此同时7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回农村,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参与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虽有意愿,但并不愿意吃苦受累。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收入低;二是农村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低下;三是受观念与文化氛围的影响,父母希望学生脱离乡村的生活环境,留在发达地区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引领一批有志向、有梦想、有技能的青年毕业生回乡建设新农村,在学生资助的德育工作中有待加强。
202208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