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宋佳羚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878
[摘 要] 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所在,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基所在。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引路人”,是“大先生”,是“筑梦人”。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构建,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人才培养的质效作为最重要的检验标准,牢牢把握提升教师幸福感满意度、构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两个基本点,分步骤、分阶段有序推进,构建宣传教育、考核监督、奖励惩处、组织保障四项机制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的工作格局。
[关 键 词] 高校;师德师风;立德树人;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100-03
一、师德师风的基本内涵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这一概念,基于教师这一特定职业产生,具有一定的崇高性和独特性。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过,在中国,只有两种职业,人们会直接将其与“德”这个字联系到一起,即医生和教师,因此,我们常常把“医德”和“师德”这两个词挂在嘴边。教书育人与治病救人,都是令人尊敬的职业。医生负责人的身体健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挽救的是人最珍贵的生命;教师负责人的心理健康,春風化雨、润物无声,唤醒的是人最纯净的心灵。因此,师德赋予了教师这一职业最崇高的自豪感、最真实的满足感、最美好的幸福感和最强烈的责任感。师风,是指在特定范围内,某个行业的整体风气和风尚,包括但不限于一定范围内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以及教师与其他社会关系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和氛围。师风的形成与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教师素质、文化氛围、制度体系等一系列因素均存在密切联系,是学生满意度、教师幸福感、学校美誉度的关键所在。师德和师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无数个体显现出来的“师德”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师风”,而特定环境下的“师风”也会对个体的“师德”产生影响。总而言之,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师风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内涵,被赋予新的价值。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描绘和诠释师德师风的成语和诗句层出不穷,师德从古至今都被名人大家反复歌颂和夸赞。而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更是在中国步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从政治方向、爱国守法、文化传播、教书育人、关心学生、行为得当、学术规范、公平诚信、廉洁自律、奉献社会、言行雅正,对师德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阐释,是当前高校教师规范自身行为、践行师德师风的根本遵循。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重要场合发表的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一套系统完备的师德观。这些师德观充分彰显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要求,值得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悉心钻研、身体力行。
2014年,在第三十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上,凝练、总结了好老师的基本特质和必备素养,自此,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成为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共识的检验和评价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提出了当好学生“引路人”的殷切嘱托,“四个引路人”与“四有”好老师一脉相承,从老师对学生引导的方面进一步具化了师德师风的时代要求。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四对关系,并将其概况为“四个相统一”[1]。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师德师风定义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2],这个“第一”赋予了师德师风在师资队伍评价中绝对的先占和主导地位,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得以突显。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传播”和“三个塑造”来概括教师的时代重任,并以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方面的“六个下功夫”勉励广大教师以生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用坚持“八个相统一”[4]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同样,这些要求也适用于每一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眼中,教师是“引路人”,是“大先生”,是“筑梦人”。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视野境界倾注情怀,以科学的理论思维构建体系,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化实践[5],诠释了师德师风的深刻内涵,剖析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时代价值,并对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修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近年来,随着师德师风建设在各类重要场合和会议中不断被提及,国家和省市各级出台有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时代高校教师行为准则、师德失范处理意见或办法、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文件,师德师风建设逐步被提升至战略高度。不难发现,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缺少抓手、缺乏制度等问题已经得以解决。但相应地,各高校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首先,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虽初步构建,但体系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随着国家和省市各级师德师风建设文件的出台,各高校要开始结合实际情况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建章立制。不少高校出台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文件,初步构建起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但事实上,个别高校在制定相关文件时存在“生搬硬套”或是“瞻前”不“顾后”的情况。例如,在拟定相关制度文件时,盲目照搬或照抄上级文件,缺乏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性思考,一定程度出现文件“千篇一律”,无法“因地制宜”的情况。再比如,缺乏对高校现有制度体系的盘点和分析,没有考虑到师德失范处理办法与学校现有的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教职工违纪处理办法、党纪处分等相关文件的衔接性和契合性,导致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可能出现“多把尺子,多个标准”的情况。同时,虽然师德师风文件制定一般都比较严苛,但在认定和落实的过程中,部分高校还存在“宽、松、软”的现象。
2022103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