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文菲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5期 本文字数:2909
[摘 要] 在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下,高校师范
专业对标教育部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依托信息行为分析,从针对师范
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然性、深化“课程思政”理念、拓宽“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探究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实现的路径,全力推进“价值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
[關 键 词] “课程思政”;信息行为;师范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5-010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师范生的培养紧紧围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旨在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学科功底,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如何更好地把“课程思政”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有机结合,是高校师范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依托信息行为理论分析,从师范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然性、深化“课程思政”理念、拓宽“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全力推进“价值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培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走得远”的优秀教师。
一、高校师范专业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据调查,高校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了“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师德要求。围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高校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是基于梳理分析国家、省市出台的文件、基础教育政策,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内涵。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不仅需要迅速增加师资的数量,还期盼培养一批具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底蕴和卓越的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因此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涵盖“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扎实学科知识和应用技能、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能力”的职业能力,确定了“能在中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的职业领域和人才定位。无论是顶层设计、社会关切还是具体实践,师范类高校培养目标指明了师范专业大学生所授课程必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讲授中,,平衡好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比例。
《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指导师范生培养方向的重要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要“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范专业大学生该如何提高综合育人能力和意识赋能?文件中指出,要将“四有”好老师标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求”、新时代教师要求等条款具体落实到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完善教学成果的评价,有效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水平。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期待和国家要求等方面都指明了师范生要努力锤炼思政育人实践本领,先育己再育人,既从“课程思政”中汲取养分、坚定信念、苦练本领、创优争先,又逐渐成长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改革者、推动者、创新者、引领者。因此,“课程思政”是高校师范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
二、提升教学理念,夯实思政育人意识
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师当前的教学行为中,同时还辐射到高校和教师未来教学的性质与状态。作为信息行为主体的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处于信息应用和信息交互的过程。因此,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及时更新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夯实思政育人意识,提高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同向同行的育人实效。
(一)坚持思政引领,落实立德树人
高校专业教学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开发、设计、讲授好专业课程,并融合师范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同向同行、协同共进”的育人效果。如何推动师范类专业课程更有思政味儿?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如何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能否回答好这些“必答题”是检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验金石。学生在“课程思政”中居于主体地位,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作为“课程思政”的“主推手”,专业课教师应结合主体性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平衡好主体和主导的相互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发掘出来。专业课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聚焦学生的思想困惑,做到“对症开方”和“照方抓药”,多学科、多视角研究阐释,厘清学理逻辑,找准授课的切入点、结合点,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只有当专业课教师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认识准确、高度重视、理解透彻、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才能积极培养信息行为主体,也就是师范专业大学生的信息使用兴趣和使用热度。
(二)关注青年成长,融合生活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出,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对青年的培养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在塑造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应通过挖掘、捕捉大学生师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涵,深度解答学生关于社会、人生、专业等层面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理解社会现实,坚定前进方向。专业课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教学建立在新时代大学生生动的学习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上,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经师”,更要在课堂外做好“人师”,引领带动学生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直面学生困惑,学生在哪里,“课程思政”就要推动到哪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悦纳并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思想上的实际问题,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生活化。同时,“课程思政”要为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服务,解决教学活动和实际生活“两张皮”的问题,达成“学以致用”这个基本的教学目标。
2022103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