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周玲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2年36期 本文字数:2894
[摘 要]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气氛不浓、图书馆入馆学生人数少、图书借阅率不高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基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活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的多点散布式阅读空间的方法与运行机制,可为高职院校深入开展阅读活动、图书馆改革与转型以及有效实施阅读育人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阅读问题;解决方法;阅读空间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6-0093-03
阅读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责,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提升学生素养、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合格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如何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与教师工作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需要,扎实有效地实施阅读活动,实现阅读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助力学校“双高”建设,是高职院校应认真思考与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对图书馆的建设都很重视,资金投入不少,阅览、借阅场地越来越大,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条件越来越好。但不少图书馆面临的窘境是学生阅读兴趣和热情不高,,去图书馆学习、阅览、借阅的人数不多,入馆人数少,图书资料借阅率不高,图书馆场面比较冷清,整个校园阅读氛围不浓,图书馆阅读育人功能与作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是否喜欢阅读是个人阅读素养高低的体现。国内有学者对某高职院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三年期间是否喜欢阅读情况分喜欢、不喜欢、其他三项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对阅读的喜欢率分别是62%、54%、45%,不喜欢率分别是12%、16%、20%。这说明学生通过三年的高职教育,阅读素养不是提高了,反而是下降了,阅读素养变化竟然是负增长,由此可见,高职院校阅读教育问题严重。目前,在全国深入实施全民阅读活动,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提质培优的大背景下,阅读育人存在这样的问题为高职院校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可塑性强、成长潜力大,但对阅读的兴趣、主动性、自觉性与本科生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更需要强力引导,推进阅读教育教学活动,强化育人效果。但不少高职院校阅读育人观念、做法相对滞后,认为高职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入学前就应该形成,入学后没有必要再进行专门的阅读教育,学生的阅读活动应由自己自觉开展。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对阅读教育重视不够,实施阅读教育工作职责不清,实施主体缺位,学生阅读教育处于自由放任状态,没有充分针对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特点因材施教,还是按照传统模式,或是照搬本科院校阅读教育运行模式,被动等待学生到图书館学习借阅。作为学校阅读育人职能部门的学校图书馆,其职责只是为师生提供教科研信息服务和阅读推广活动。而阅读推广活动大多都是临时性的,不是经常性的常态化开展,其目的也只是读物推介,很少涉及学生阅读素养的教育培养,缺少有效促进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方法和措施。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高职学生实施阅读教育,实现阅读育人,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针对高职院校阅读教育的现状,应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把握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充分认识阅读教育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寻找改变现状、破解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强调,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爱读书”就是阅读者要有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素养是实施阅读活动的基础,是“读好书”和“善读书”的前提条件。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欠缺的就是这点,但是我们要看到高职学生阅读素养有很大的提升潜力。提升阅读素养,实现素质重构,可成为他们成长进步的突破点,这也是高职教育育人最易产生效果的着力点,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特点之一。故我们解决阅读育人存在问题的策略就是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入手,以达到阅读育人之目的。
对于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培养,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法国教育主管部门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认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一所学校能够形成个性发展的条件,也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部门制订了“挑战美国阅读”和“卓越阅读方案”计划,让美国学生可以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生可以在教室选择自己喜爱的任何书籍阅读,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德国学者鲁梅尔哈对阅读兴趣进行了研究,提出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个性作为核心教育理念,主张采用多种模式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阅读需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实施阅读教育的职能部门,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衡量阅读活动开展情况的指标是入馆人数和图书资料借阅率。只有足够的入馆人数和高借阅率,才能有效实施阅读活动,从而实现阅读育人的目的。而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入馆人数和借阅率的前提和保证。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就是要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消除影响阅读兴趣和实施阅读的不利因素,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先让学生阅读起来,并不断扩大阅读人数和阅读范围,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不断提升,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步养成。如此必然会带来入馆人数的增多和借阅率的提高,使问题得以解决。目前,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好,校园面积较大,但图书馆在空间设置上都集中在一处,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场所大多都在所属分院、系部,散布于校园各处,与图书馆有一定距离,去图书馆学习、借阅资料不太方便,在空间上对学生去图书馆形成了一定的距离障碍,降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了学生去图书馆的积极性和频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强化服务育人意识,改变坐等学生来图书馆的做法,跳出现有图书馆封闭的围墙,在空间上突破,把图书馆向学生身边延伸,把其“搬”到学生身边。图书馆人员应转变观念,转换角色,主动出击,走出图书馆,深入学生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育人与服务,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吸引学生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
2022110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