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小学科学和数学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

2022-11-2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邓万兰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7期 本文字数:2796

   摘 要:数学与科学内容存在大量“交集”,若能在小学科学中积极应用这些“交集”,发挥数学知识在科学学习中的独到作用,意味着科学教学的升华,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因此,科学教师要有学科联系意识,尽可能多地探索两门学科的知识交融点,并结合学科的知识交汇情况拟定科学教学方案,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科学知识,同时体现科学课程的包容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数学;融合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蕴含着大量数学因素,也为跨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若能在科学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中的数学因素,加强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仅能突破传统科学教学的局限,而且能为学生深层次理解科学知识奠定基础,间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有必要探索数学与科学融合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跨学科教学的优越性。
   一、两门课程的联系
   (一)教学目标
   科学与数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有诸多相通之处,两门学科的教学都与生活关系密切,可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问题并深入探究。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要有合作的意识,通过协作完成各类学习任务。两门学科都强调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态度,利用常见的测量工具完成部分参数信息的测量任务,并将测量结果准确地记录在表格或者文本之中,为深入探讨数据因素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数学与科学知识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对生活中的小问题,这与数学、科学两门学科的“学以致用”原则吻合。教师应强调图表数据信息的应用,由此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数学与科学的知识“交集”也有很多,例如在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认识固体”的课程,与数学课程中“认识图形”的内容有共通之处;科学教材中的“空气质量”课程则与数学教材中“认识重量”的课程有交汇之处;数学课程中的“数据统计分析”课程则与科学教材中的“关心天气”内容有较多的融合点。两门学科知识交汇点不仅限于上述层面,还有更多的知识交汇点等待教师探索。教师在探究两门课程内容交汇点的前提下,为两门课程之间的优势互补奠定基础,借助跨学科效应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融合路径
   (一)注重知识联系
   1.联系新旧知识
   数学与科学教学的融合需要从知识点入手,根据教材知识点拟定问题并作为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问题自行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从中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规律,对数学与科学知识的理解更胜一筹。例如在讲授科学教材中的“形状与结构”时,常规路径是在课堂中展示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认识这两种图形。尽管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形式更加立体,但是自身的思维能力并没有提升,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在“形状与结构”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融入探究性因素,与数学学科“三角形”“四边形”课程融合,将生活环境中的三角形、四边形建筑物引入课堂。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金字塔、朝鲜酒店等代表性的三角形建筑物,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属性。随后引导学生主动设计方案证明“三角形足够稳定”,由此引入“形状与结构”中的“搭支架”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搭支架证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可以使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学生行动的目的性较强。随后让学生利用同样的材料搭建“四边形”,并让学生展示个人的“三角形”“四边形”搭建成果。学生的三角形搭建效果统一,四边形的搭建效果各有不同,直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优势。学生搭建图形的过程中也会思考图形的特征,锻炼个人思维能力。
   2.把握教学进度
   教师要有“突破传统、厉行创新”的意识,尽可能多地探索教材知识点的联系,同时突破不同学科的桎梏,打通不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沟通”渠道。结合多门学科知识点并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多学科教学的融合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知识点的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比较单一。学生虽然接触并掌握教学计划内的知识点,但是对知识点的联系仍然一无所知。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实现知识学习立体化效应,因此对教师把握教学进度的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从学科结合的角度出发,适当调整知识的教学顺序,为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和迁移做好准备。例如,在讲授科学教材“固体和液体”单元的“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可能涉及物体体积的相关知识。由于数学课程中的“体积”知识安排相对靠后,教师可以将数学“体积”知识前移。在“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中,教师将两块质量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让学生思考形状变化是否会影响橡皮泥的质量。随后将这两个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橡皮泥对水体积变化的影响。在上述操作后,教师引入“体积”概念,也就是橡皮泥放入水中后的排水量。但是学生尚未全面理解“体积”概念,对与“体积”有关的“容积”概念认识更加模糊。将数学课程的“体积”概念前移,首先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的基本认识,明确体积、容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积”的概念,也为后续正式学习数学“体积”知识奠定基础。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明显增强,学生也能建构“体积”的知识结构。另外,学生可真正理解“体积”从何而来,与何种因素有密切关系,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掌握学科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点不再是“无源之水”。
   (二)注重知识拓展
   1.注重知识的沟通和联系
   学科整合不能仅靠某一学科教师单方面努力,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有合作意识,通过沟通交流确定学科之间的融合点,提升学科教学的综合性特征,共同促进学科融合。数学与科学教师要有合作意识,结合各自讲授的学科知识尽可能多地定位融合点,为学科之间的结合提供更多机会,学生得以通过学习全面发展。例如,教师讲授数学“平均数”知识时,学生直接理解“平均数”概念比较困难,体现了“平均數”概念的抽象性。“平均数”概念的讲授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体现方式和重要作用,方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也就是用一个数字代表一个群体的整体水平。在讲授科学教材“神奇的机械”单元中“怎样移动重物”一节时,教师可以将小缆车引入课堂,探索小缆车运动速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设计拉动小缆车的实验,,并得出“小车运动速度与拉力成正比”的结论。仅仅进行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多次进行实验,确保得出的结论让学生信服。例如,教师进行了五次拉动小缆车的活动,获得五个数据样本。通过计算五个样本的平均值得到的结论使人信服,说明“平均数”的作用,学生对“平均数”概念与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体会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gzslib202211262118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