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姚步弼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4期 本文字数:2500
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初中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还要拥有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家国情怀则是历史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有必要实现家国情怀培养的充分融入。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部分教师已经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但其在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中依然将侧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层面,这便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家国情怀培育的全面性,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
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一)传承优秀文化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作业设计中有效融入家国情怀的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继而在后续的发展中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从本质上来看,家国情怀根植在传统文化中,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其内涵也在持续丰富。而将家国情怀渗透在历史作业中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责任感以及意识,进而不断投入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各项实践中。
(二)激发爱国热情
从实际情况来看,爱国主义本身便体现出一种不屈不挠为国家复兴而奋斗的精神,这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的前途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命运,纵观我国历史,其中存在诸多奋战在前线后线、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助力国家发展的英雄人物,以之为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进而在后续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身,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拓展国际视野
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而在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历史趋势中,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应故步自封,否则便会在极大程度上削弱其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个体若想实现进步则势必要积极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文化,但引进外来优秀文化的前提便是正确认识到国内外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在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给予国外文化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强化家国情怀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观,进而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基于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路径探究
(一)延伸作业内容,,培养核心素养
在当前教育领域不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开始由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直接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培育的同时,应当将其纳入课前和课后的作业当中,以保障其能够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但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始终都是围绕课本中的内容,尽管当前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了丰富内容的必要性,但依然是以教材内容为主,虽然这种作业设计方式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但却无法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基于此,教师应当注重作业内容延伸的实践性、创新性以及文学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同课本中所阐述时代背景相同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能够收获知识、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背景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时期都有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文学作品同时代之间的关联,以便对历史知识点产生更深入的解读。
具体来看,教师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教学后便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阅读,并根据其中的典型人物完成调查报告。《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是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书中主人公的年龄到现在基本上是初中生的爷爷、奶奶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书中的内容对爷爷、奶奶以及家里其他长辈展开调查,并将所调查的各种内容整合起来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将其结果同书中的内容展开对比分析。例如,《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情节是,我国在最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书中的人物田福堂曾号召大家抵制国家推行新政,但主人公之一孙少安则接受了先进的思想教育,形成了强烈的改革精神,不断抵抗各种阻力,率领当地的生产队实行这一政策,并在后续实践中逐渐推广至全村。书中描写在1982年孙少安所在的砖窑有了极大程度的发展,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砖窑发展,孙少安决定通过贷款引进一批新的机器,但由于当时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普遍存在欠缺,所以难以掌握这些机器的应用技术,使得砖窑出现了较大的损失。上文所述的砖窑和贷款等尝试均有鲜明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特征,尽管这些故事对学生而言是印在书本上的历史,但对于亲身经历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学生在听取长辈亲身经历的同时完成调查报告,這样不仅能够对这段历史产生更为深入的了解,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深切感受到当时人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联合生活实际,强化文化认同
中学生年龄有限,所以其所能够接触的事物和地方都比较局限,故乡是其接触最广和感觉最亲切的地方,与此同时,其生长的环境中也始终存在着当地的各种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历史遗迹等,这些均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而其在同他人谈论故乡时也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强的文化认同,并生发出对故乡的自豪感和亲切感。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家乡文化同家乡共同组成了地方史,而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资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西方国家便开始意识到地方历史资源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其应用在实践教学中,收到了诸多的教学成果。以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为例,其教育家提出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当经历一个由地方史到本国史再到世界史的过程。国外所开展的乡土史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而诸多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强调应当向学生传授乡土知识。
gzslib20221227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