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朱春霞 樊小斌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2期 本文字数:2520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促使
农村小学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农村教师在教育与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且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證学生可以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并且实践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尝试着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跨学科融合,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中潜在的劳动教育价值,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良好发展,并且满足素质教育理念。以农村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分析当前农村
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而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劳动知识与其他学科实现完美融合,保证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
在当前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背景下,衍生出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创设对应的劳动学科,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并且农村教师还需要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分析,贯穿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保证劳动教育活动可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可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并且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帮助农村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为未来的生活以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人在生活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运动就是“劳动”,其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都还处于发育状态,思想以及行为都没有成熟,因此在农村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贯彻劳动教育,实现跨学科融合,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此同时,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劳动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将不断提升[1]。
(一)促进德育的发展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学校也需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当不断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条件,在未来的生活以及发展中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与沟通。这些品质的形成与学生劳动实践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劳动教育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起吃苦耐劳、热爱生活、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劳动教育中改掉自己懒惰的学习习惯,并且对体力劳动产生全新的认识。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保证学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农村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能够促使学生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总体目标,并且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德育的开展埋下了良好的铺垫。
(二)开阔视野,开发学生智力
在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保证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绩就围绕着教材内容进行教育,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农村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拓展知识的获取渠道。根据劳动教育的性质分析,其本身就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点,,所涉及的知识面广且复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实践,对小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身体协调能力等进行科学锻炼,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在生活中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活常识,并且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使知识直接内化成能力[2]。
(三)对学生的健康体能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其中包括环境、饮食以及家庭教育等,所以目前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远不如从前。特别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家长的教育思想比较落后,认为学生只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即可,在生活中全权负责,使学生逐渐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学习机器,这也是当前发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原因,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劳动理念。并且农村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保障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使学生体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进而能够以饱满、热情的状态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为学生日后的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二、当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教师劳动教育素养不高
当前在农村小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任课教师并不是专职的教师,主要是因为农村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而这些兼职教师对劳动教育缺少认识,对于教学方法以及要求与规律也不清楚,其自身的劳动教育素质不高,对于一些技术性要求的问题更是无法应对,使小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得不到充分满足,进而失去了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4]。
(二)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大部分农村学校以及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文化课的教学。并且农村学校认为劳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科目,基本都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评价,所以设置对应的劳动课程,而教育也只是走个形式。并且在教师认为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后,自然而然就会参加劳动,现在的劳动教育并没有任何意义。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劳动实践锻炼机会,不需要在课堂上花时间去教学。并且在当前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将来一定不能去养殖或者种田,所以将所有的教学心思都放在了文化课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三)劳动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进行劳动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根据教材内容带领学生做一些手工活动,使劳动课直接变成了手工课。并且还有一些教师将劳动教育视为是大扫除的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扫地、擦玻璃等打扫活动。除此之外,还将劳动课变成了课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并不进行对应的教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