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柴彬堂 柳洪燕 黄林波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1期 本文字数:2497
摘 要:中职
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缺乏自信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情况,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扬特长,助出彩”社团育人助力学生个性发展理念,不断优化社团育人实施方案和育人体系,把握以德为先、以生为本,激发个性潜能,发扬长处,助力出彩的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育人实效,助力人生出彩。
关键词:中职
学校;学生社团;个性发展;实践
一、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现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是指经学校批准注册、以学生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助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优良校风、学风形成为目的,由学生自发组织并在校团委及社团指导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延伸,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在配合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职学校学生社团有着不同于普通学生社团的专业性,是锻炼学生技术能力、巩固专业技能、助力个性潜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社团管理松散
近年来,学生社团取得了长足发展,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绩和实效,但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学校对社团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的社团育人指导思想和明确的育人目标,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运行机制,导致社团组织管理松散、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后劲不足。
(二)内界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
调查发现,多数学校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没有专门的预算,社团自身缺乏自筹资金的能力和渠道,直接导致一些社团活动不能持续和正常开展,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社团活动的强度、广度、深度有限,社团育人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育人质量大打折扣,得不到保证。
(三)指导不深入,活动吸引力不持久
盡管学校为保障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持续健康发展,为每一个社团配备了社团指导教师,但指导教师既要面对常规的教育教学任务,又要兼职做好社团指导工作,存在精力不足、指导不够深入的情况,使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甚至不能正常开展活动。另外,学校没有制订和形成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也导致社团组织发展良莠不齐,社团活动形式单一和吸引力不足。
(四)学生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引导
学生对社团的认识和对自身的发展需求不够清楚,参与社团组织和社团活动具有盲目性,在成为社团成员后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最终对社团活动参与度低,造成社团发展不稳定。
三、主要的做法
(一)确立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认知学生潜能、助力个性发展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实施德育“5+5”,学校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所有社团活动课程设计都要体现德育目标,在全校50个社团中实施德育“5+5”,即在活动前后5分钟进行德育;构建“社团思政”育人格局,创新实施“三个一”(即成立一个社团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一支社团德育导师队伍,编印一套社团思政育人典型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教育等融入社团育人的全过程,强化思想引导,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第二,认知学生潜能。明确提出学校学生社团的育人目标是“扬特长,助出彩”,要求教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策略,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实施扬长教育,为中职学生树立有潜力、能成才的正确学生观、人才观,充分认知学生在语言、艺术、体育、实操等方面的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制订覆盖三年学程的社团培养方案;加强制度保障,制订并实施教师考核管理办法,确保理念的顺利实施。
第三,助力个性发展。建立学生参与社团个人成长档案,实时记录学生参与情况。每学期通过问卷调查、第三方测评等方式对学生参与社团后的发展变化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并形成个人成长报告,计入个人成长档案;构建社团育人评价体系,每学期从发展学生领导力、创新力、表达力、思维力、专注力五个维度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帮助社团指导教师掌握学生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案。
(二)开发课程:打造校园文化、序化课外活动、拓展社会实践
第一,打造校园文化,,开发“浸润式”隐性课程。一方面学校不断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坚持“一社团一品牌”建设思路,每个社团都有各自的章程、会标和品牌活动,形成社团理念文化、标识文化和活动文化;另一方面学校重视社团文化的浸润功能。将社团元素融入学校教学楼、步道、亭台等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受到社团文化的浸润。
第二,序化课外活动,开发“项目式”显性课程。一是落实“五育并举”,建设思政类、科技创新类、体育类、文艺类、公益实践类共50个学生社团。二是将“项目式”教学法运用于社团活动中,根据不同社团类型特点,从提升学生领导力、创新力、表达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设计“项目式”社团活动,共开发50个品牌课程。
第三,拓展社会实践,开发“体验式”实践课程。一是与校企合作单位、社区、景区、公益性社会组织等团体和组织合作,开发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搭建学生展示平台。二是设计“体验式”社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外部联络、过程分享过程中激发潜能。三是联合企业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专业人士与学校合作,开发机电维修、玻璃器皿雕花等实践课程21门。
(三)建构策略:覆盖三年学程、渗透全部空间、发挥网络作用
第一,覆盖三年学程,建构“参与—坚持—成长—蜕变”全学程育人体系。学校将社团育人规划覆盖学生三年学程,构建学生社团“参与—坚持—成长—蜕变”的进阶发展框架,让学生通过三年的锻炼和培养,实现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