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吴奎盛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30期 本文字数:2599
在“双减”政策下,针对学校怎样才能卸掉学生为做作业而苦恼的思想包袱,或者如何才能杜绝学生因为作业问题而导致辍学、失学的现象发生,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力求以精选课堂作业题目、改革作业评判标准、优化课堂作业等三个方面论述,找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继而寻找一条推陈出新的途径,以期打破传统课堂作业的范式,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
语文学习中实现既“减负”又“增效”的目的。
减负增效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卸下学生为作业而发愁的思想负担,怎样才能不拘泥于陈旧的作业模式,这些都是“双减”工作中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课堂上学生
语文作业的布置、书写的规范要求与批阅情况,这三者都是教学目的是否达标的表现。但是,目前在不少中学,特别是农村初中,从语文作业的布置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滥”“虚”“无用功”等特点。“滥”指的是课堂作业量太大,学生进入题海战术就苦苦相搏;“虚”指的是学生之间抄袭作业的现象极其普遍;“无用功”指的是学生所交作业和教师批阅作业都是耗时费力、身心俱疲的,又收效甚微。如何切实解决好目前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作业中的“高耗低效”的问题,作为一线教师,不仅要提倡严格控制语文课堂的作业数量,而且要从提高作业质量的方面入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来看,笔者认为初中语文作业要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精选语文文本知识的作业题
语文课堂作业的精选问题,教师要从当天所授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出发,在教学大纲的规定范畴内做到难易适度、有的放矢。教师可以从课后习题中精选或者根据教育部指定的专用材料,以及当地教育部门出版的配套练习册当中筛选作业题,抑或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编排设计一些既不超越教学大纲,又能提高检验学生课堂知识水平的分层训练作业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笔者认为要从学生作业的“质”与“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从“质”的方面来讲,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更能感受到筛选语文作业的实效性。假如学生是通过单纯地做作业来学习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交际课程,那么教师要把握好学生作业“质”的这一关。练习中要呈现听、说、读、写的训练,要给学生做好“量体裁衣”的思想准备,布置作业时讲求统筹兼顾、难度适宜,以基础知识为起点,让学生完成一些灵活多变、短小精悍的作业,另外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附加一些丰富生动、趣味性较强的作业内容,从而达到“练而不烦、做而有效”的高质作业的教学目的。
从“量”的方面来说,纸质作业是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最原始方法。但是人为地仅靠“题海战术”获取文本知识,就“堂而皇之”地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语文教师都会明白,语文学科教学始终要坚持和遵循“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获取知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切记勿求立竿见影。以往的教学成绩能够证明语文作业宁少勿滥,教师更不能武断地认为多练就能绩优,此时要倡导作业要精选、精练的思想,这就是减负提效的重要前提,绝不能弃置不顾于脑后。
从当前学校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课堂作业质量参差不齐,从教师的工作量和态度来说,这的确彰显了语文教师的认真、细心和专注、耐心。教师务必要精选一些适合自己学生学习水平的练习题,从而达到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巩固、熟练运用的功效,还应该用更高的知识眼光去把握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要体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方向。从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来看,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与文本知识体系紧密相连的时效性作业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这些习题布置到学生当天的作业之中。此外,教师最好将每天的课堂作业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做到难度适中、精学妙练。适时练习一些反映时代前沿理念、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作业题,甚至还可以编写一些常见的错题分析、答案多选的开放性试题,结题成册,反复讲练,以便给“吃不饱”的学生搭建一个提高知识技能的平台。对于严重超越教学大纲的文本练习题,教师要敢于大胆放弃。
二、建构适应教学改革的新型的作业批阅标准
“双减”背景下,学校的书面作业评价标准也为之发生变化,真正把课堂教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坚决杜绝教学过程一言堂以及作业多就能提高学生水平的陈规陋习。教师应该大胆地放开手脚进行教学变革,对学生懵圈的练习题马上停做,不理解的习题懂得取舍,要充分发挥“因人练习、因题制宜”的教改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当天的作业。
1.要求学生找出在上交的书面课堂作业中,能够独立完成的练习题或者在老师与同学的帮助下才能够完成的练习题。
2.找出当天书面作业练习中,你无法下手或者完不成的习题,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最终能够正确分析出该题结果的练习题。
3.在当天的书面作业练习中,学生要明白自己学得了哪些知识要点,提高了哪些相关知识问题的解决能力,或者情感教育上受到了怎样的启迪。
第一个作业问题的设置,目的是让教师迅速、准确地了解到学生当堂掌握知识能力的熟练程度。
第二个作业问题的设置,要使教师知晓:文本知识体系以其严谨逻辑为由,绝不能让学生上交的书面作业马马虎虎。那些上课认真听讲、反应速度较快、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往往会表现得轻松自在。即便他们遇上一时无法动笔的试题,在既定的时间内反复琢磨后也可获解。第二个问题中出现的“症结”,要求教师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力求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在哪儿卡壳,明白自己对哪些知识点还存在认识模棱两可的迹象。对于反应速度较慢、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积累文本知识,还需要教师课后耐心地辅导和讲解,然后要求他们完成当天的练习作业。在教学中,正是因为第二个问题的设定,使某些学生对不理解的试题会产生放弃的念头,继而做出抄袭别人作业的事。这时如果教师或者同学能够帮助这些学生解决这个症结,那么他们就会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下逐渐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心理状态,他们就会主动去分析症结难点,最終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于是学生会逐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再有畏惧作业的心理,继而也摒弃抄袭作业的行为,同样也放下学习能力差的思想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