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群文阅读的课堂实践

2023-03-1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何换儿 发表期数:新课程 2022年29期 本文字数:3223

   2021年,甘肃省全面推行“3+1+2”模式的新高考改革。随之,线上线下的新高考教材培训也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在接受学习了新教材的培训后,开始了2021级新生的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模式下的教育教学。
   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最大、最明显的特点是“群文阅读”模式,于是,“群文阅读”成了今年语文课堂的高频词汇。群文阅读是“1+X”阅读,“1+X”就是要在教材课文之外加上相关的几篇文章,从而“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这是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不能仅仅理解为增加阅读量。“1”是指一篇篇课文,“X”即若干篇文本,“+”指对一篇课文与若干篇课文的整合,整合的线索是一个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它实际是一种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把一组有着内在关联的文本放在一起而展开的整体性阅读,也就是多文本阅读。
   多文本阅读对学生和老师都有巨大的挑战。从学生层面看,学生在初中就没有进行过“群文阅读”的教学,他们的观念中语文课就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精读精讲。学以致用,学完后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他们阅读文章的速度很慢,两篇甚至五六篇文章把他们吓怕了。而且学生对“群文阅读”的理解就是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课程也有这方面的导向,如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就放在一起,教师常用“群文阅读”的方式上课。从教师层面看,“群文阅读”不仅可以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而且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和师生关系等。这对于大多数教龄长的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又不得不面对。有些教龄长的教师已经把以前的课本熟烂于心,无须看书便可以把课讲得十分精彩。现在不行了,他们得重新研读文章,重新设计教学,重新备课,这给教师带来很多困惑。
   “群文阅读”是符合潮流、精心编写的教材,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全新的变化。我们改变原来的课堂模式,积极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课堂实践,并对我们的课堂进行反思。在学习中进步,在思考中提升。
   一、多角度分析,学习怀古词思想感情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群文阅读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群文阅读
   二、赏析写景段落,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DAY1走街巷穿胡同,郁达夫带你品最接地气的老北京;DAY2瞻仰最高学府,朱自清带你赏荷塘月色。
   1.合作探究:学生自主选择段落,借助提示进行赏析。
   2.成果展示:教师注意引导积累写景手法。
   示例:《故都的秋》
  示例:《荷塘月色》
   3.对比总结:对比两篇课文中所描写景物的不同特点。
   学生小练笔:
   时间已是深秋了,树叶落得满地都是,脚踏上去,发出窸窸窣窣的响声。树叶散发着一种微苦的味道。太阳的光辉平铺一地,地上的每一处都照得灿烂。再往前走,有一些盛开的菊花,有白的,紫色的,黄色的,蓝朵的,我最喜欢蓝朵的菊花,花下长着稀疏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它们开的一串通红,噼噼啪啪地一路开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这时,公园里的人慢慢多起来,人最多的要数池塘周围了。池塘里,已经没有夏日出水很高的像亭亭舞女的裙的荷花,只有一些鱼在水中游来游去。池塘的栏杆上趴满了喂鱼、看鱼的人,有小孩,大人,老人,他们叫闹着,嬉笑着,吆喝着,鱼儿也仿佛受到了搅扰,迟迟不肯露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这样想着,我加快脚步向学校走去。
   教师评价:片段中用了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手法,触景生情,情因景生。
   三、课堂变化的思考
   (一)学生自主学习体现
   群文阅读中的任务群在任务的驱动下去自己阅读思考,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择分工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任务群不需要人人完成每一个任务,因而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与知识的探究者。课堂中,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发,并为完成任务而高兴。
   (二)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旧教材需要对每一篇文章精读精讲,一篇文章往往需要两课时,一单元需要12~14个课时;群文阅读下的课堂,教师把一篇文章与其他几篇串联起来学习,教师把阅读的时间和方式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支配阅读时间,选择学习方式。教师提纲挈领,给学生设计任務群,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也知道这节课干什么、怎么做。
   例如,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有七篇文章,前五篇是现代诗,后两篇是小说。这一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单元学习任务是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欣赏这些作品,从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展开探究。学生探究的话题有“青春 因奋斗而美丽”“为青春而努力”“为人民服务”等,还列举《觉醒时代》中的事例来阐述青春的价值,有些学生自己尝试着写诗,如:
  青春(学生:马俊楠)
   青春,你似朝阳,总是那么美好;青春,你似激流,总是奔腾不止;青春,你似春草,总是蓬勃向上。啊,青春,你的美丽,让我喜欢;你的可爱,让我珍惜。啊,青春,你是苦,是十年寒窗苦读;你是甜,是收获知识甘甜;你是那么的短暂,是初中时代一闪而过;你是那么的漫长,是高中时代的开始。啊,青春,我是如此的爱你、珍惜你!
  青春(学生:杜金根)
   不要让学习使你苦闷,将你恐惧,将你迷惘。青春飘扬,梦想起航,无论什么也不能使青春停止。青春已过半,一个孙悟空能征服牛魔王!我们激昂,我们自强,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自信放光彩啊!痛苦的失去,胜利的死亡,胜利在青春殿堂,也令人自豪。
  青春(学生:何英杰)
   青春,是什么?是春天秧苗的生机勃勃,还是夏天太阳的火热激情?是秋天秋草似萧瑟,还是冬天寒风般的凛冽?青春,是什么?是课堂上的朗朗书声,是课后的欢声笑语,是操场上矫健的身影,还是自习课中的凝神沉思?啊,青春,你是激情的,你是努力的,你是美丽的,我爱你,青春!
   结合本单元诗作,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一首关于青春岁月的诗。借鉴本单元诗歌的意向选择,语言锤炼的手法,使诗作多一些“诗味”;最后汇总所有学生的诗作,全班合作汇编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
   (三)群文阅读更能体现个性化的学习和体会
   群文阅读中课文“学习提示”中就明确提出“应该多朗读”,如教材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都可朗读,《故都的秋》中“槐树的落蕊”的场景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落寞……”我们生活在北方,学生对这段内容感触很深,有几个学生还背诵下来了。有学生说他觉得在上学的路上或在家乡的路上见过,现在读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有一种亲切感,觉得作者把自己心中的景物写出来了。“我觉得好,我妈妈扫院子后,我就见到过这样的场景,我喜欢读。”这是学生欣赏郁达夫的笔下的景物,让学生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言为心声”,语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体会,朗读时作品与读者之间心灵的碰撞,能真正把文章难以言表的情感通过语言传达出来。
   群文阅读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它如一盏明灯,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场甘露,它必将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让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路径变得更加明晰,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它一定能够为高中生带来思维认知和语文素养的飞跃。
相关文章:
  • 1 新课程杂志2023年2期作者目录
  • 2 新课程杂志2023年1期作者目录
  • 3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与方法
  • 4 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策略
  • 5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法的运用
  • 6 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概述
  • 7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阅读的实践策略
  • 8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方法
  • 9 论听障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策略
  • 10 小学低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