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霞
(礼县红河镇中心小学,甘肃 陇南)
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从小开始渗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语言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思想,但全部思想都是利用课文中的事件、教材和情感来表达的。所以,在实际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思想,以此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当前大力推行的新课程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与思想性,语文教育是开展思想教育的前提,能更好地促进思想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科特征充分发挥出来,将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渗透其中,逐渐引导小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爱国主义的思想。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衰亡和兴盛与这个国家的所有人都有关系,热爱祖国是所有人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但这样的精神和意识是需要后天不断引导形成的。在后天引导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且接受能力较强的时候,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要想实现理想效果,就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不能只利用以往单一、死板的“灌输式”教学,教师要选择准确的切入点,科学、合理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小学生的内心,并生根发芽,进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时,引导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每一册教材中都会涉及红色教育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机会,充分发挥这些课文的育人作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一)教学方法落后现阶段,我国评价教学成效的方式主要还是围绕考试成绩开展的,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诸多教师都采用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讲解思路走,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无法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致使最终的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没有灵活开展教学在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忽视了考虑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认知水平和个性爱好等方面的内容,而是单纯地根据固定的教学大纲开展课堂活动,无法切实做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如,在讲解教材知识时采用相同的方式开展,使用固定的学习流程学习生字、解词义、读课文等,他们觉得这种教学模式才是更科学、完善的,并且忽视了课堂提问活动,导致部分小学生无法及时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无法深刻、透彻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对小学生思维逻辑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不够为了使学生在考试时获得理想的成绩,大部分教师都过于注重讲解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忽略了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将文章中的知识点一下子全教给学生,没有合理区分难易层次,由于缺乏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注重程度,导致他们虽然学了很多知识和理论,但无法将其灵活、合理地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的措施(一)通过英雄人物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就是爱,是强烈且深沉的。小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具有直接的关联,是在认知过程的前提下形成的。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英雄人物、领袖人物和先进人物的文章。这些都是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典范人物。利用实际案例开展的爱国教育比言语说教效果更显著,榜样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在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小学生了解人物形象,特别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深刻体会英雄人物的伟大形象,如教材中的邱少云、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等,作者将这些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些文章都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人物的英雄事迹,创设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充分体会、探究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含义,使这些伟大的人物在小学生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严格要求自己向他们学习,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