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江苏 常州)
在教育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逐步开始进行多感官联动理念下的音乐教育实践。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对学生的眼、耳、口、鼻以及肢体等各个器官进行刺激,有效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多感官联动与低年级歌唱教学(一)多感官联动多感官联动是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眼、耳、口、鼻以及肢体等各个器官进行刺激,帮助学生以多感官联合体验的方式感受音乐的教学策略。多感官联动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二)低年级与低年级歌唱教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将义务教育的九学年分成三个学段,其中一、二年级为小学低年段。
低年级歌唱教学是指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意志力、耐心缺乏的特点,利用多元教学方式,帮助低年级学生通过歌唱提高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二、多感官联动理念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的重要性近些年来,随着教育部新课改的实施,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在开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渐渐走出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始寻找更具效率的多元化教育方法,充分把学生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此背景下,“多感官联动”理念下的低年级歌唱教育理念应运而生。
人民音乐出版社主编提出了“唱会歌曲、唱好歌曲、会唱歌曲”的教学目标。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音乐歌唱教育也应重水平、重能力,更重体验与感受,由此看来,多感官联动理念对小学低年级音乐歌唱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多感官联动理念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现状2012年9月,常州市特级教师蒋忱老师针对市级课题“漫谈‘感官联动’理念引领下的识谱教学”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与讲座活动,列举了大量生动的实例,通过情景设置和快乐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018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多元感官联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的成果公开。在研讨课《田野在召唤》上,教师通过联合听唱、听辨、听律、听创来激发学生多元感官,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2019年,浙江省西湖区结合省课题、市教研重点课题“基于‘四感三层’学理的多感官体验音乐多课型教学范式研究”进行了研究分享,并介绍了课题开展的情况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效和后续思考。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多感官联动”的研究领域在识谱教学、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课型研究上已有研究成果,而在低年级歌唱教学领域相对较少,研究也偏于空泛,可操作性不强。
四、多感官联动理念下低年级歌唱教学的具体策略(一)以听为首,唤醒感官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情感艺术,在小学歌唱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听觉为主,感官体验为辅”的教学原则来唤醒感官,引导学生在随着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加入律动表演,帮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感受歌曲所带来的形象和情感,使学生的肢体语言与优美的音乐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启美好的音乐之旅。正如达尔克罗兹所说的那样,所有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
例如,在执教《过新年》时,教师为学生在教室中布置了对联、灯笼等过年特有的物件,为学生创设了正在过春节的情境。首先听《春节序曲》,师生随着情境和歌曲开始学习并展开联想。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学生回答:“很快乐。”“音乐很欢畅,想跳舞。”教师继续用多媒体播放由《春节序曲》作为背景音乐的春晚开场舞片段,学生视觉、听觉被充分调动起来。接下来请学生谈谈视觉和听觉给他们带来的感觉。教师:“你们看到了哪些熟悉的画面?”学生:“看到人们在贴窗花、舞狮子、挂灯笼、包饺子。”教师:“这样的景象和音乐感觉熟悉吗?”学生:“这场景就是过新年的时候才会出现,很热闹、很喜庆的感觉。”这样的课前导入使音乐变得更具有画面感,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学生既感受到了欢快的音乐,喜庆、热闹的场景,同时还回忆起之前的生活经验,让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以听为首,唤醒感官可以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二)听动相辅,趣味课堂在音乐教学中,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都可以与肢体动作进行相应的结合,用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
1.借助声势,趣味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