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红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教学研究室,甘肃 白银)
钱初熹教授认为,课堂作业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而课堂作业评价视角的重点要放在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上。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内容、方法、过程、手段的综合反映,是参与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次初中美术同课异构优质课竞赛中,五位教师同时讲湖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千姿百态的水”(以下简称“水”),要求课堂设计必须有作业和作业评价。这节课在课本中被归为综合探索模块,教参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来表现水的形态。(2)能够用合适的材料,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创作完成一件能够表现水的立体作品。(3)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感受,并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发现美、创造美的愉悦。课本对这节课的评价要点:(1)能够在表现水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表达自己的感受。(2)绘画作业能较好地控制线条,能较好地组织画面的线条,能把握好画面的节奏。(3)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件以“水”为主题的立体作品,工艺较精细,并具有一定的美感。
通过教参和课本,这节课的宏观目标及评价要点已非常明确。可是授课教师在目标设定和作业评价时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方式单一,教学目标多而无纲。如一位教师放幻灯片让学生感受水,紧接着发了黑色刮画纸和棉签,让学生通过刮画和自由摆放棉签来表现水。评价作业时,该教师仅仅点评了画面像什么、摆放的像不像水等。这位教师的知识目标是:学会水形态的线条造型。能力目标是:(1)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形象思维。(2)能够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创作完成一件表现水的立体作品。情感目标是:培养节水意识,促使学生从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这一节课可以分为两课时或三课时来进行教学,从教学目标看这位教师准备一节课全部学完。教师不研读教材,不分析学情,写了很多目标,却连具体要完成什么目标都不明确,不清楚这节课的重难点,无法正确点评作业。点评作业没有依据,只能着眼于“像与不像”。二是评价流于形式,教学目标浮而不准。有位教师在作业展评环节中,教师点评只以教师个人喜好来评价好与不好、美与不美,至于怎么评从哪些方面评,一概不知。反观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细心观察与积极主动地参与试验活动,大胆进行创意表现;过程与方法: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件以‘水’为主题的立体作品,工艺较精细,并具有一定的美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感受,并和小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学习和制作任务,从中得到创造和发现美的快乐。”以此教学目标来看,教师这节课是要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制作立体的“水”,可以归到“设计应用”领域。这一课该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总体来说应是学习立体造型的构成方法和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这位教师在这节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到具体学习的构成方法等知识,认识不准确,授课无抓手,无法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三是教师评价语言贫乏,教学目标大而不专。还有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够细心观察与主动体验,学会归纳、概括自己的感受,尝试组织线条表现水的形态美。”学生如何正确运用线条?又如何组织线条?教师通过作业要检测的点有哪些?作业评价时应该检测哪些问题?因为教学目标不精确,准确地说,教师也不知如何来运用美术语言精确评价,所以评价语言贫乏,缺乏专业性。
本节课课本中归为“综合探索”课,让学生以赏析表现水的艺术作品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文化内涵,感受艺术与生活,观察大自然中水的不同状态,从而发现造型规律,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形式表现水的一个过程。具体讲就是生活(自然)—平面(点线面)—立体(创意设计)—生活(应用)的一个过程。
尹少淳教授提出:课程标准的目标设计可以宏观,但美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更具体,要贴近教学,分类清晰,便于理解和操作。课程评价之父泰勒认为,评价是对课程的总结与反思,并且能够完善原有的观念。目标不明确、不准确,对课程就无法总结,评价也无从下手,教师为上课而上课,学生绘画水平一直停留在自学阶段。初中学生在用线表现水的形态时,用线在画面上一顿乱画,根本不知道如何概括提炼,更谈不上美感。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从小学开始对线的造型表现、形式原理就没有一点一滴地灌输给学生,教学目标大而空,轰轰烈烈一节课,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是美术课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作业评价要落到实处,教学目标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使评价有据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