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海燕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丰台镇中学,甘肃 平凉)
探究能力是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化学知识、经验、技能,探寻、研究、思考未知或已知事物的能力。教师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技能为导向,指导学生在多样化的实验探索中,独立收集信息,自主制订计划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中,把握问题本质,提升和发展探究学习能力。初中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发展理性思维、探究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发现问题,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分析、思考各种异常现象,促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始终立足于化学学科视角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化学学科知识揭示了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间的内在关系,是研究物质性质、结构、组成的自然科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根本,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自主探索思考,理解抽象、复杂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构、性质。探究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阅读、思考、实验、讨论等途径去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确保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互动性与民主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相互质疑、探索学习中发展科学思维与探究学习能力,实现对化学知识概念的深层理解。
一、创设实验任务,挖掘探究潜能探究能力培养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要围绕问题展开,引导学生在实践思考和操作分析中,自主归纳知识要点,总结和掌握知识与方法。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求异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任务思考下概括、分析科学事实,理解抽象、复杂的化学知识和概念原理。
例如,在教学“空气”时,教师以“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与用途”为探究点,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流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探究中,亲自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组成,锻炼自身独立思考和判断、探究的能力。空气瞧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人都离不开。教师:“我们身边有蓝天、溪水、白云、阳光、绿树,自然界都依靠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同学们是否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说明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身边?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实验,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查阅资料信息,寻求问题答案。教师:“拉瓦锡在实验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的?”教师向学生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实验装置和故事,启发学生有目的性地仿照、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我们在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为什么?”“拉瓦锡研究结果,氧气约占,为什么?”“水面上升不满的原因是什么?”“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教师指导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独立记录,基于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交流、辩论,把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梳理。学生:“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教师要合理组织学生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有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中,结合实验现象,自主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归纳空气的组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形成独立探索精神与探究分析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注重对学生差异思维的激发,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和知识,从多角度去验证、判断、推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是一个质疑、发现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观察、实验、思考中自行探究并掌握知识原理,发展探究思维与能力。
二、交流思考创新,深入质疑探究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从化学概念、规则等角度,对于实验演示中的问题进行猜想、推理、假设,让学生在问题的论证、类比、观察、分析中,借助化学知识反复实践、认识,获取准确数据与结果。教师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学生在实验、讨论、交流与设计中,不断改进、调整、探索,促使学生在探究中对实验中的疑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教学“燃烧的条件”时,为了让学生深刻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教师在学生独立实验前,可组织学生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生活中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索中,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建构化学知识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火的应用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但如果我们不善于防火和正确使用,又会给生产、生活带来危害,下面我们一起进行实验探究了解燃烧的特征。”组织学生思考、观察实验,“点燃火柴和石块,观察是否可以燃烧。”“常温下的蜡烛是否可以燃烧,点燃后呢?”给燃烧下定义:发光、发热、氧化反应。“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会燃烧?做出一些合理的猜想。”“火柴可以燃烧,石块不能燃烧,说明什么?”教师要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探究燃烧的条件,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下,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认识燃烧的条件。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微观视角探究物质世界,让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支撑下,合作、交流、观察、猜想、证实,能根据相关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探索,拓展科学思维,提高探究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