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特殊教育学校,甘肃 酒泉)
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听障学生的阅读理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听障学生由于听力的缺陷,其语言储备量差,字词理解能力也不是很理想,对外界的情绪、态度与情感的理解存在重重阻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文章的内涵有一个具体的理解,并能够快速从文章中筛选出需要的有效信息。也就是说阅读者必须熟练运用一些阅读策略,努力提高自身的阅读效率。所以,在对听障学生讲授阅读理解的方式的时候,就必须准确掌握听障学生的阅读特点并为之制订专门的教学策略。
一、构建知识框架,从图式理论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对知识的展现并不是简单的排列堆积,而是有条理地进行知识罗列使之环环相扣,清晰易懂。这就要求听障学生在理解新事物的同时,将新事物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相联系,从而促进听障学生更好地把头脑中的图式与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在已有的记忆和经历中寻找能够理解这些文章内容的图式。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听障学生不能理解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这并不完全是因为语言知识障碍,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将已知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材料相联系,只是停留在单纯的字面意思,导致阅读时没有清晰的思路,阅读速度慢、效率低,理解困难。教学中,听障学生若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就会更加容易理解阅读材料,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根据图式理论的总体观点,所谓阅读理解就是将文章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动机与写作过程中所寄托的情感进行分析处理,并逐层分析其真实内涵的过程。听障学生在感知外界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障碍,难以有效处理自己从外界接收到的部分信息。阅读理解是对其与外界沟通能力的考验,教师要从图式角度出发帮助其对所学习的文章构建一个具体的知识框架,将所有相关知识都储存在一个整体中,激活学生已有的、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头脑中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相互联系起来,让听障学生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更多信息的愿望。使其在头脑中对要进行阅读理解的文章结构进行分析整合,学会对阅读材料加以推测、判断,这些有助于听障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个清晰的知识区块链,对文章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提取文章的中心与主要内涵。
二、合理划分层次,创建文章段落模型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结构、层次和段落。因此在为听障学生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划分层次的方式,将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知识划分成一个个较简单的小知识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一)按照文章故事发生时间划分层次大部分阅读理解文章的选材都是叙事类故事或散文。文章的描写方式可分为顺序、倒序、插叙和补叙四种,一般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与结果五个基本构成点。如果可以理清这类文章的发展线索,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方便听障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发生的时间递进将其划分成多个层次,并对每一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逐一讲解,最后再对整篇文章进行整体总结。
(二)按照方位顺序划分层次许多文章除了时间条理清晰之外,地点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尤其是游记类或参观类的文章,通篇可能会进行多个地点和场景的转换,例如,在讲授《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表示地点的词语找出来,再进行归类,按照地点变换给文章划分层次。这样的划分方式可以赋予文章故事真实感,有助于对听障学生思维的锻炼。
(三)按照人物联系划分层次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中的人物联系也是其点睛之笔,往往人物关系越复杂文章就会越吸引人。然而对于听障学生来说,他们对外界的理解障碍导致了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问题。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人物之间的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梳理文章内容,使文章简单易懂。
三、分析文章成分,由小到大,由字到句对于文章的阅读理解,首要且必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文章成分的分析,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拆分,探索出文章发展的每个阶段中所蕴含的深刻涵义。心理学家通过对阅读理解过程的研究与分析得出阅读理解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理论模型。每一个模型中研究者的侧重点也不同,主要有假定文章对读写有巨大影响并坚定强调文章本身作用文章主体派和突出读写本身作用,强调阅读者原有的知识基础的作用的读写主体派两大类。主要可以划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相互作用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