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学生写作尊严失去的原因,尊严的含义,进而分析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课堂阅读引导的建议,举例说明了活动对读写的作用和做法。
关键词:写作尊严;阅读与写作;有效引导;读写活动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发一种感慨:这些学生的作文没有一句真话,生编硬造假大空。一农村孩子,写歌颂奉献精神的作文,他没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却想象了一城市清洁工每日的生活而进行了“创作”,问其真正了解清洁工吗?不了解,何以能文,说是小学老师常讲清洁工就是了不起的奉献者。实际上,现实社会中又有几个真正能看得起清洁工呢?作文本是让学生“我以我手写我心”,可学生写的不是“我心”,也不是“他心”,应多是“师心”。就是按老师的要求去扣住所谓的“思想政治”主题而编“另类故事”以慰师心。
谈及尊严,有一种定义是,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简而言之,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那么失去了写作的尊严就是失去了让学生写作的权利,既是权利相对的就是义务,我们应看到,学生的写作是在为老师尽他的义务,是被动的不得不为之,而权利是用来享受的,从未享受过权利又何来写作的快乐,他们把写作当作痛苦的事而苦于应付,让人头痛的事不愿去做的事而非要去做,那么成功系数几乎为零的时候,做事人是不会先考虑做过这个事后有没有尊严的,他考虑的是如何避免自己失了自尊而怎样不去做这个事。对于学生来讲,作文如做人,作不好文,就是做不好人,那么干脆我不做,保住了面子岂不妙哉。可对我们语文老师来说呢,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责任、评价这些软鞭子又在催促着我们:教语文学生不会作文那还叫什么语文老师。如此看来,我们真得研究如何还学生写作的尊严,享受写作的快乐。
一、明确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分析课外阅读现状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状: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难以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尤其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再加上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甚至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修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学生为读而读,为写而写,没有去借阅读拓展写作思维,没有借写作去延伸阅读的层面,虽然懂得了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却不会灵活运用,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路陈旧,千篇一律,缺乏明显的个性和灵性,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三、有效进行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引导
要想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引导学生看到阅读的广阔天地,语文教师就需要“深度备课”。“深度备课”是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师孙立权老师提出的“非教学性备课”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他的话说即“目中无人”地备。就是要抛开一切教学因素(如教师、学生、课标、教法等),而以一个普通鉴赏者和研究者的身份阅读课文,研读课文,圈点批注,查阅资料。这是准备“一桶水”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教师就不能在备课中得到丰厚的积累和灵性的启迪。有了深度,课堂就会生成广度,广度的课堂就会刺激学生的神经,调动其阅读的欲望。对阅读的有效评价是保障阅读顺畅进行的原动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正是在评价中发挥其作用的。
四、利用活动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有的老师说了,让他们读学生死活不读怎么办,其实问题就是学生没有达到阅读的尊严,没有尊严就没有快乐,没有快乐也自然产生不了兴趣,没有兴趣也不会养成习惯。怎样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呢?除了课堂教学中指导好阅读的方法和有效评价鼓励外,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无疑是一条捷径。某校调查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时,,他们对学校开展的系列读书活动就有感而发,觉得给自己的成长帮助很大。系列活动如从“要我读书我就读书”到“我要读书我就读”虽颠倒一字但主语变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强迫到自愿,学生在受到的表彰和鼓励中增强了阅读的信心。
总之,用阅读帮学生找回写作的尊严,用精彩的创作展示生命的尊贵,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让阅读活动不懈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