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运用化学实验中的“意外”素材培养学生能力

2016-04-0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化学教学中要大力挖掘实验中的各种“意外”,在实验过程中要巧妙诱导学生产生“意外”,提醒学生捕捉“意外”,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开展探究,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 
  关键词:创设“意外”;引导质疑;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探索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教学朝着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时至今日,部分学校的现状仍然是:课堂上教师的单向灌输过多,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过少;学生的单纯被动吸收过多,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过少,导致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少,知识面狭窄,能力不强,素质不高。 
  在做Fe2+的检验实验时,正确的操作为:(1)取适量FeCl2溶液于试管,滴加3~4滴的KSCN溶液,无现象。(2)向(1)中溶液里,再加少量新制氯水,溶液将变红色。结论为: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3,Fe(SCN)3溶液显红色。由于教师没有特意强调滴加的用量,导致有的小组新制氯水过量,溶液没有变红,有的变红后继续滴加,红色又褪去了,出现了黄色。这些“意外”现象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要求我们解释为什么。我们表现异常冷静,没有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将结果展示给学生,让大家帮助这些小组寻找实验现象异常的答案。学生立即展开了寻找答案的大讨论,提出了五花八门的猜想,主要有:(1)氧化剂将红色物质中的三价Fe氧化为更高价的黄色物质了。(2)氧化剂将红色物质中的SCN-氧化了,释放出的三价Fe离子显黄色了。(3)氧化剂将红色物质中的SCN-氧化成了黄色物质了。(4)过量的氯水显黄色了。我们针对这些猜想,引导学生进一步设计出了如下探究实验:(1)用双氧水代替新制氯水做上述实验。(2)向KSCN溶液中滴加双氧水。(3)用硝酸代替新制氯水做上述实验,然后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结果为:(1)中溶液变红色,但双氧水过量时不变红而变黄色。(2)中无变化。(3)中硝酸过量时溶液变黄色,加氯化钡后出现白色沉淀,综合得出结论为:强氧化剂氯水、双氧水、硝酸均能将Fe(SCN)3中电离出的SCN-氧化,释放三价Fe而显黄色;强氧化剂能将SCN-氧化为SO42-,课后查阅资料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11Cl2+2SCN-+12H2O=22Cl-+2SO42-+2CO2↑+N2↑+24H+。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素材是能进一步挖掘的,教研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善于预设各种实验“意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生成“意外”,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把“意外”及时地转化为探究的素材,积极引导,启发思考,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进一步完善后让学生大胆实验,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知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体会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能达到教为了不教,学为了创造的目标。 
  注:本文为甘肃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中学理科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发展研究》系列论文。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