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所营造的学生积极学习的状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和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与表现的过程有机结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成为新课改以来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笔者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在采用讨论来组织教学时,却片面追求讨论学习这一形式,对学习的目的、动机和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背后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讨论目标不明确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有些教师在布置任务时,指向模糊,导致学生摸不着头脑,不明白老师到底要让他们讨论什么,学生往往无从谈起,启而不发,只能脱离主题闲聊,七嘴八舌,气氛看似活跃,其实学习盲目,毫无意义。
误区二:讨论时间不充足
在“讨论式”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展开讨论,不能走过场。有些教师往往是呈现问题后就宣布讨论开始,一两分钟就叫停,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时有些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有些话未说完,但迫于老师的命令,只能欲言又止。这样的讨论,不仅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而且容易挫伤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敷衍的习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误区三:讨论效率较低下
有效的课堂讨论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由于教师缺乏合理安排,常出现讨论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一部分学生既不主动参与,也不查资料,左顾右盼,坐等其他同学或老师宣布讨论结果。讨论显然成了个别学生的独角戏,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会剥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失去讨论的真谛。
误区四:归纳评价不科学
在“讨论式”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及时评析,用肯定与否定的教学艺术来激励和启发学生。教师要结合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归类,发表自己对不同观点的看法,,阐述其合理性或不合理性,通过主流价值引导、升华学生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就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忽略了目标取向评价,没能关注到学生在活动中的个体反应。这种不全面的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能发挥好评价促发展的功能。
可见,教师只有营造适合学生讨论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问题、确立明确的讨论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时刻把握以生为本的主线,才能抓住“讨论式”教学的实质,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