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初中的教学任务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思维非常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初中的教学任务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数学又是一门逻辑性思维非常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来探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学习兴趣;课堂效率
一、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自主动脑学习的学科,而实际上有些教师为了提高上课的速度,在数学课堂上只注意以自己讲课为中心来给学生灌输生硬的数学知识,而不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数学学习能力的锻炼,,造成了班级数学成绩两极分化过于严重,而学生普遍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的现象。
这么一来,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也就显得极为重要了。首先,教师要明确,在数学课堂上自己并不是主角而学生才是数学课堂的主角,教师要做的是积极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然后,课堂上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思考、共同学习,这也是教学相长精神的精髓所在,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多多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让学生感到你是可以亲近的,让学生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最后,当学生自主学习有所成效的时候,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例如:一些有规律的知识点要如何去总结,如何在知识之间建立具体的联系,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对抽象的知识点要怎样具体形象地理解等。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在学习简单几何时,学习对顶角,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拿量角器测量两个对顶角的度数,发现它们相等。然后,可以将这一规律总结为“平面中两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自己动手自然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学习目标
现在的初中生年龄一般都偏小,心智发育不健全,在习惯了小学有老师管,有家长监督的学习方式之后,上了初中会很不习惯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很多学生都不能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习缺少动力而止步不前。
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是为以后的学业打基础,学习数学是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目标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数学教师就可以在初中入学的时候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一个摸底考查,与此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期望制订一个目标,而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自己订下的目标对学生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做一个具体、详尽的指导和补充。当然这个目标要包括长期目标,也要包括短期目标,不仅要让学生看到希望,更要让学生知道去努力完成目标。比如说,一个学生的入学成绩并不是很好,百分制的试卷只能打七十分,那么教师应该鼓励他一步一步将成绩提升上来,可以在第一次考试考七十五分、第二次考八十分、第三次考八十五分……慢慢地鼓励学生走好每一步,就可以把学生的成绩稳定在一个高的水平。
三、提高课堂效率,必然要有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洁明了的语言说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道理。刚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不强,所以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感到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数学与生活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比如“事件”,我们就可以随机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说一段话,让学生判断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事件。例如:某同学A今早七点起床,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了,上学路上偶然遇到了B老师,走进教室,八点的上课铃便响了。就这段话可以让学生明白偶然事件有“七点起床”“遇到B老师”,必然事件有“太阳从东方升起”“八点上课铃响”。这样就轻而易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简单化,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了。
再如,在学习“方程”这一章节时,要考虑到这些代数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可以引用有趣的小故事来引入主题。我们可以引用中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河妇荡杯这一著名趣题来引入我们将要讲授的课程。教师将“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史问曰……不知客几何”的问题提出,让学生自行思考。因为题目涉及小学所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所以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巩固一下基础,在这时,教师应该适时让学生拓展一下自己的思维,想想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解题方法。这么一来不仅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还发掘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让学生对未知的数学知识有亲切的感觉,不至于害怕学习新知识。所以小故事的引入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还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使数学课的教学节奏更加紧凑。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安排一些有益的小游戏穿插在课堂之中。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游戏:有五个初中生竞赛,五个人之中抽到红球的概率在二分之一以上为赢家,抽到红球的概率在五分之一及以下的为输家,游戏结束赢家可以任意点一位输家表演节目。讲明规则,就可以随机请五位同学上讲台进行游戏,并在一个黑袋子里放颜色不一样其他都一样的十颗红球和十颗黄球,并蒙上学生的眼睛让他们随机抽取。这是个典型的古典题型,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实践中明白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让学生知道了这些知识要如何应用。
总之,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兴趣了,就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学习吸收知识的速度就快得多了,对知识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自然而然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但要注意的是小故事、小游戏也只是数学课堂的辅助剂,这些活动应该短小精悍,不能耽误太多的课堂时间,不然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进行这些活动的前提是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进度、学生的情绪,并且能够控制好课堂秩序。
对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有很多可行的方法已经被应用到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但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今后的实践中取长补短,研究出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家权.关于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教研版,2013(01).
[2]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N].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