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渗透到基层的农村学校,通过十七年的教学钻研,在实施学校的“学,展,讲,练”四步教学法的时候,教师把它细化为“导,学,展,讲,测”五步实施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
“导”即是在学生学习之前进行指导,它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的,也是渗透在每一个环节里的。我认为它应该分为三方面的引导:
一、环节引导(即教师应该对授课的环节进行宏观的规划与引领)
例如,在今年三月份的区级汇报课《雨之歌》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散文诗的方法。
1.读——读出感情。
2.品——品析形象。
3.悟——体悟主题。
4.探——探究写法。
在学习环节上让学生有一个把握,同时,这样的环节引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引导。
1.读——读出感情,就是要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来体会诗人在散文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
2.品——品析形象,就是要学生在朗读的础础上品析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悟——体悟主题,就是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品析形象来体悟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4.探——探究写法,最后的一步探就是让学生在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作上可以借鉴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环节,同样是方法的引导。
关于环节引导,其实,在我们教学目标当中也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二、方法引导(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关于方法的引导,不仅仅指学生学习的某一类课文的方法,同时也指一些细小知识掌握的方法。例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引领学生的朗读不是只让他们读就行,,而是给出了方法让学生依方法而行事。
例如,《雨之歌》的教学中在朗读这一环节中,我就提出了方法和要求:
1.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
2.在朗读中体味情感,注意流畅(节奏、停顿、快慢等)。
3.在朗读中重在进入情境,体会抒情性。
三、细节引导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具体提出两个细节引导的问题:
1.学习目标的出示
学习目标的设定为课时目标,每节课都有相应的目标。并在每一节课的授课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整。学习目标作为一堂课中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依据,在设置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举例来说,我的学生因为普遍在中游,所以每一堂课我便结合他们的素质来安排目标。
例如,《雨之歌》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1)读——读出感情,体会诗中的感情及美妙意境。
(2)品——品析形象,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悟——体悟主题,理解诗歌的主题。
(4)探——探究写法,探究诗歌中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2.自学部分及探究部分的问题设定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不仅要注意问题的明确性、适度性、激发性、灵活性等,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的技巧。
再如《秋天》一课的教学中,开放性问题设计如下: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描绘你眼中的秋天。
提示:可以吟诵古今与秋有关的诗词,也可以推荐秋天的美文;可以用画笔描绘你眼中之秋,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
所谓的“导”,就是导方法、导问题、导步骤、导细节。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