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许有人会一脸的不屑,甚至会抛出一句:“语文有必要进行思想教育吗?再说哪有那么多时间啦。”于是就有提提词语、读读课文、说说思路、想想主题、品品美句,再不然就拿文本中一些人物说事,这才发现语文要教的东西可不少,你正准备拓展一下,引入学生的生活、情感中去,一声铃响,只让你望生兴叹、掩卷作罢。在这里,我只想问,语文教学真的就容不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难道真的到了无法可依的地步了?在此我将从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也对前面的问题做一点思考。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必要的
1.从课程标准来看是必要的
新课标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指挥棒,它引领着语文教学的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知识与计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就是所谓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维目标被置于最后,并非其重要性低于前两者,也并非虚不可及,恰恰说明它意义独特,是“三维”中的终极目标。这一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说得很清楚:“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个性发展”都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息息相关。语文教学没了这一目标,也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活力,失去了根本。
2.从语文学科来看也是必要的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翻开语文课本,最令人心动的是,扣人心弦的生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强烈曲折的情感、震撼人心的精神。至于散文的写景、科技文的说明也无一不闪现着炽烈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人类的理性,这些都是语文的“人文性”,也都需要通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以实现。正如教育家魏书生所言:“学校各科教育都有育人的任务,和育人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是语文。”可谓一语中的。既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语文之树的根系,我们又有何理由在向往语文之树枝繁叶茂同时断弃根本呢?
3.从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看是必要的
在学生德、智、体、美、劳五项发展中,“德”是居于首位的,这也是教育领域始终强调的治学先须立身之道。问题是,学生在成长中听惯了政治教育、道德说教,以致闻“德”而厌、闻“德”而避。如何在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的接受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实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讲思想教育,往往使人误解为政治说教。就语文教学而言,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通过感染使学生接受。感染,更富有艺术性,富有人情味,符合心理学的规律”(魏书生语)。我想,让学生读读《月光启蒙》感受母爱,自然要比单纯说“母爱伟大”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无论对于语文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教育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懂得了这一层,如果我们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只是在一篇课文即将上完之时才想到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恐怕目标终究会被束之高阁,可望而不可即。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可行的
1.导入动其情
许多语文教师都知道,一节课的导语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是毫无疑义的。不过,在关注“引”的同时,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实践既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呢?是不是能做到导入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已经拉开了序幕?在这一方面,不少语文名师已经做了示范。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讲《草原》这篇写景散文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美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当然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真是美得令人陶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那儿的风景美和人情美。
其中审美的价值观、热爱自然的态度、为祖国民族团结而自豪的感情,都被织在这精美的语言中,未读其文已先感其情,这难道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吗?
2.对话碰其心
对话,在语文教学中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教学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来完成,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指出:“教师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而对话最易激起心灵的碰撞,也最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不是灌输,而是平等的交流;它不是说教,而是真心的倾诉;它也不仅仅是解惑,更可能是情感的共鸣。对话如和风,似细雨,滋润着对话者的心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境界。如此一来,在对话中编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是再恰当不过。一位教师在教学《爱之链》中与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好!其实大家已经明确了,这首诗是一篇赞美爱心的文章。假如说,现在你是某公司老板,你会给乔伊怎样的帮助呢?
生一:提供有利条件。
师:哪些条件?
生:高薪,高职位。
师:也就是说待遇。
生:好的工作环境。
师:还有?
生:尊重。
师:还有没有?
生:让他把爱心继续传递下去。
师:对,这样可以达到更大的目的,实现他的愿望。
读过之后,我们都能想到,这段对话在学生心浪上掀起的涟漪:生活的态度、人生的追求可能都会令学生震撼。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会让学生喜欢,而这正是通过对话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结果。
3.表达增其志
新课标对于“表达”首要的要求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从中不难发现,表达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表达中增其志:培养良好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应该把表达作为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个重要的园地去努力地经营。因为这个园地到处洋溢着真实、诚挚、善良、乐观、追求的气息。如,有这样一些“表达”:《果汁生活》《去读书吧,朋友》《今天,你幸福了吗?》《至少,我还有微笑》《打开窗户,迎接阳光》,如果把它们化成雨露洒向众人,结果会如何呢?又比如,当着学生读读这样一段话:“幸福其实很简单:身边的一缕清风,窗外的一弯明月,路旁的一曲轻歌,亲友的一声问候,工作的一点进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它不在远方,就在此时此刻。收拾心境,幸福无处不在;热爱生活,幸福正在敲门。”学生会无动于衷吗?诚然,小学生的内心还不太丰富,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表达渠道来倾诉,教师对于这些不应不闻不问,放之任之,而应积极有为,因势利导,在表达这块园地里百花齐放。长此以往,学生会在表达中增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在无声无息地实现着。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作是空中楼阁,相反,语文很可能是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天然阵地,正如魏书生所言:“就语文教学而言,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应当是通过感染使学生接受。感染,更富有艺术性,富有人情味,符合心理学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