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为主题,展开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学参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改革注重联系生活来提高教学实用性,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生活,从生产、生活中的数学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实现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使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一、强化教学生活化意识,更新教学观念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从学校的管理层到各科教师缺乏生活化教学的意识,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单一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重视程度的匮乏必然会使学生书本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应用能力无法实现有效结合。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生活化意识,尽量将数字和生活联系起来,取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门关乎生活的学科,学到的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应注重联系生活:首先,教学内容方面。可以把比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或原理用生活元素来进行讲解、描述,让学生从直观意象的接受开始进行对问题的思考,然后对抽象的数据概念形成思维定向。其次,教学方式也应有贴近生活的意识,例如,教师把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有趣的计算;在多媒体课堂上,课件内容的制作尽量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对图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裁剪、制作等。
二、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一种很便于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在情境模式的课堂中,学生可以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生活情境中,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生活化氛围和环境,严肃、拘谨的课堂的氛围变得宽松、活泼,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灵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就相应提高。例如,在“丰收的果园”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精心准备投影课件,可以穿插生活中取材的各种果蔬菜园林的图片,配合欢快的农收歌曲来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果园中,课件中可以制作各种形状的水果和蔬菜,让学生把相同的形状归类,并计算数量,划分小组进行计算比赛。
三、联系生活实践,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内容的有效巩固,也是教师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如果将生活化的概念落实于课外作业中,也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会数学带来的生活乐趣。例如,教师在完成“千克和克”这一教学内容的讲授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去完成,让学生去寻找零食包装袋上的质量标注、洗衣液上的质量标注、粮食、水果的称重千克数等,然后把这边身边的质量用数据记录下来,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质量和事物大小是否有关系?什么情况下用“克”来称重物体?学生心目中的“500克”大约相当于几个鸡蛋的重量?通过这些生活实例,学生不但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了一定的概念认知,而且对于质量单位也有了生活化认知和经验。
四、注重教学评价生活化,反馈有效信息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调节、指导的作用。传统评价模式只注重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忽略了联系生活的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注重生活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教师教学的生活化程度作为有效的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在注重自身教学技能水平提升的同时,在生活体验中思考教学问题,将自身的生活经验所得以及思维方式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数学和生活的思考;其二,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表现为成绩,更重要的是结合生活、联系生活的学习能力和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学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综合评定和反馈;其三,学习和生活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可以学习的机会,学生和教师都应有一种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的态度,在生活细节中寻求数学学习的机会,只要有一颗善于学习的心,生活就是知识的海洋。把终身学习的落实与实践作为一种长期坚持的教学评价标准。
总之,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活化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生活化教学能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能将所学知识高效运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杭瑛.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让数学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J].课程教育研究,2012(35).
[2]马会平.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小学数学生活化若干问题简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6).
[3]乔虹.新课程视野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误区探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