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立足课例模型用好教材

2016-10-1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各类听评课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词句“教教材、用教材、接受教育是义务享受教育、是孩子的权利”,,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也特别关注了这一点,现以一课为例,诉所思所想,示努力所为。 
  【课题】 
  求“原来有多少”的数学问题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98页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找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条件,并确定解题方法。 
  【教法】 
  情境演示法。 
  【学法】 
  合作讨论法和小组研讨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课件、糖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两种方法的解答。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颗糖,准备奖励给猜数正确的同学。 
  猜数游戏…… 
  奖励3颗糖后,告诉同学,老师还剩3颗糖,提问:老师原来有几颗糖? 
  学生交流说理。 
  教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老师手里原来有几颗糖?就要把奖励给学生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加起来。 
  点名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第98页主题图 
  观图思考交流: 
  (1)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到前面边指边说吗? 
  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已经拿走了……还剩…… 
  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到前面指一指哪些是原来的哨子吗? 
  你能完整地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吗? 
  在交流中不断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已经拿走了……还剩……问原来有多少个?试着用三句话说明图意。 
  (2)可以怎样解答呢?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为什么用加法解答? 
  7+5=12(个) 
  算式中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3)解答正确吗?怎么检查自己是否解答正确呢? 
  2.编一编,说一说 
  像这样的数学问题,你在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你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再全班交流。 
  3.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解决“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用加法计算。 
  4.做一做第98页 
  提问交流:你能看出来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吗?你是怎么找到的?你会列式计算吗? 
  指名板书算式,并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四、课后反思 
  1.促发内需,激发反思意识 
  主题反思无疑应该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有积极的情绪支撑的反思过程是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充满民主氛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觉得轻松、自然、敢于质疑,有良好的反思情绪,为主题反思打下情感基础。这节课我没有选择教材的示例,而是从学生喜欢的“猜糖”游戏入手(教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颗糖,准备奖励给猜数正确的同学。)猜数游戏…… 
  奖励3颗糖后,告诉同学,老师还剩3颗糖,提问:老师原来有几颗糖?学生交流说理。 
  教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老师手里原来有几颗糖,就要把奖励给学生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加起来。)初步认识求“原来有多少”就是把“已经拿走的”与“剩下的”合起来。 
  2.注重从具体的情境体验过渡到抽象的读图 
  学生已有了“原来有多少颗糖”的体验,在头脑中已有了“求原来有多少”就是把“已经拿走的”与“剩下的”合起来的清晰表象,接下来就要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推理了。 
  在读图时,我注重说与图的对应(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能到前面边指边说吗?)并强调用三句话来描述——已经,剩下、原来。不足之处是,我应该板书这三个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有效提炼数学信息和问题,逐步规范其语言的表述能力。 
  3.师生在互动中交流反思 
  反思学习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营造探究反思的氛围,一方面让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和学习习惯,实现智慧共享,形成更深刻的个体认识和体验。如,例题教学中的三个问题: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另外,让学生经历“寻找”,如“做一做”中“还剩……”这个已知条件学生不曾发现,误以为是问题,分析原因是学生没有完整读图,确切地说,只看了“图”而不曾全面观图,于是我引导大家先发现给出的问题“原来有多少个鸡蛋?”再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从而逐步发现。这其实也是在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有些已知条件是文字直接给出的,有些是通过图自己发现的。 
  参考文献: 
  王丽华.关于小学数学反思性数学法的探究[J].成功:教育,2011(9).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