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从一节德育课的学生课堂自然生成入手,探讨在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法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从实然状态向应然追求的过渡。
[关 键 词] 德育课堂;法治意识;应然;实然
[中图分类号] G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0-0012-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中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德育课堂这一主阵地,切实开展好法治教育,提升未来劳动者的法治意识。
应然和实然,本是西方哲学史上所说的理念和现实。“应然”指应当如何,也是书本中的理论和观点;“实然”指实际如何,也就是生活中的客观现实。在法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受社会现实环境影响,课堂中所传授的一些法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尚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一味的生搬硬套、强制灌输必然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反差,不能适应未来的职场生活,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对老师、课程乃至法律的负面认识。要使德育中的法律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将法律课堂和现实生活基础紧密结合,帮助学生从“实然状态”顺利过渡到“应然追求”,从而实现知行的顺利转化。
一、一节法律课的课堂生成情况分析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关于“劳动合同”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劳动合同的内容,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调查自己的家长或亲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并要求学生将合同复印一份以便课堂上讨论使用。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一预设被“意外”的生成打乱了。当老师介绍完相关劳动合同的内容后,说明劳动合同是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权益的有效法律武器,要求学生展示家长和用人单位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家长和用人单位没有劳动合同,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已在小声议论:“书上说的全是假的。”“单位就不签你能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也明白: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小企业尤其是乡镇私人企业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如何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既让学生真正掌握书本中劳动合同的知识,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又要让学生认同客观事实,适应社会,针对这一课堂意外的生成,教者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步骤:
师:为什么用人单位没有合同我们的家长还是选择继续工作?
生1:家长不知道劳动合同。
生2:单位说要想在我们这上班,就是没有合同,我们家长没有其他门路,只能接受单位的这种做法。
生3:就业形势难,我家长本身就是下岗工人,找一份工作很不容易,不想失去挣钱养家的机会。
……
师组织学生讨论,如果是你自己遇到上述情况该怎么办?
生1: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
师结合学生讨论,小结说明我们现在就是在普及法律知识,并希望通过我们同学的学习进而影响我们的家长和整个社会,所以说学习法律课程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生2:没法子,谁让我们是弱势群体,只能被欺负。
师根据学生的无奈回答,结合班级学生男生多喜欢体育的现状,列举体育界一些著名的球星如詹姆斯、梅西等被各大俱乐部争相高薪抢聘的新闻,以及我班一名往届优秀毕业生在应聘中用人单位主动承诺给予加薪、提供发展平台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他们不担心用人单位不签合同?
小结:我们在学校期间要认真学习,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技能,只有成为强者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生3:(气愤地说)我的家境不富裕,迫切需要这份工作,而且我们现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也没有和企业讨价的资本。我就必须忍受这种苛刻且不合法的现状,但我会等到离职的那一天,讨回失去的一切。
师:怎样才能讨回这失去的一切?
师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中的证据意识,,提醒学生要注意搜集证据,帮助学生列举证据来源:如保留工资单、工作证、将和老板有关劳动合同的谈话录音、拍下自己工作时的场景等。
小结:当我们的生活实际迫使我们接受这份不公平的待遇时,我们要保持良好心态,学会适应阴影,但这种适应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在谋求机会,不断成长,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合法手段争取自己失去的合法权益。
生4:坚决和不法企业主斗争下去!(全班掌声)
师:怎样斗争下去?
生:不签合同就先炒了老板的鱿鱼!(掌声)
生:找政府部门或媒体举报!
师提醒学生政府职能部门是指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同样需要注意保留证据。
师:积极向劳动部门举报,可以维护我们哪些权利?
结合学生讨论,要求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讲到这时,全班沸腾)以此说明法律对维护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调动学生维权积极性以及对法律的敬畏感。
小结:作为劳动者要掌握必要的法律求助途径,勇敢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也是为了捍卫法律的尊严。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然”和书本中的“应然”产生的矛盾,作为教者,不能仅仅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判断“企业的做法不合法”,这样既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也容易让学生思想上产生困惑、叛逆甚至是阴暗和仇视,而要根据客观现实,将学生看到的“实然状态”转化为对未来的“应然追求”。在上述案例中,主要采取了三个步骤:了解实然状态—判断实然和应然的差距—提出追求目标和措施,重在帮助学生把握如何追求和实现法治中的应然。
二、德育课堂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