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校专业教师及班主任是指在职校中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近年来研究表明,职校专业教师及班主任的职业倦怠呈日益严重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本身的身心健康,也使学生的发展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对职校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进行职业倦怠的研究,了解他们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进而寻找到相关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关 键 词] 职校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0-0018-02
一、职业倦怠的基本概念范畴
职业倦怠,也被称作职业枯竭,通常发生在人际接触频繁、密切的服务性职业中,因为持续的工作压力、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产生的身心疲惫和耗竭的状态。
19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作家出版了一本小说《一个倦怠的案例》,书中描写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设计师,在事业达到巅峰之时,却忽然感到自己的工作热情似乎在慢慢耗尽,不再渴望成功,最终远离故土,只身前往非洲原始丛林。一个世纪之后,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看到了这本小说,于1974年最早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后来,Maslach等人又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此后几十年的时间内,Cherniss,Samson,Farber等许多学者纷纷开始关注职业倦怠,并从不同角度对职业倦怠做了深入的研究。
二、职业倦怠形成机制的有关理论
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关于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产生了以下几种主要理论:
(一)工作匹配理论
该理论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于个体与工作不匹配所导致的,不匹配程度越高,个体体验到的倦怠就越严重。该理论的研究者们重点考察了工作负荷、控制感、报酬、沟通、公平、价值观等六方面因素,发现当员工与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长期不匹配时,就会产生倦怠;失配时间越长,失配方面越多,产生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资源保存理论
该理论最初由Hobfoil提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是从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两个角度对职业倦怠进行解释。Hobfoil认为: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作为倦怠的两个潜在心理过程,分别与倦怠的不同维度相关,工作要求过高及工作资源缺乏容易导致倦怠。工作要求主要包括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压力事件、过重的工作负担和紧张的工作气氛等;而工作资源则包括时间、精力、能力、机会等。
(三)社会胜任模型
Harrison指出:职业倦怠与自我工作胜任感有关。它是指如果个人体验到较强的工作胜任感,那么往往会提高其助人动机;反之,若未能达到预期的助人目标,则可能产生工作倦怠,降低助人动机。
(四)努力回报模型
Siegrist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影响工作倦怠的努力-回报模型。他指出:当“input”超过“output”时,往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职校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又进一步延伸到教育领域,因为教师属于典型的助人行业。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群中,至少有1/3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而职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又尤为严重,已成为职校教师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
根据前文提及的职业倦怠的相关概念范畴,参考职业倦怠形成机制的有关理论,可以分析得出以下几个因素是造成职校专业教师及班主任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
作为家长来说,他们将在家庭管理范畴内已无能为力的孩子送入职校,就希望职校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能够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矫正孩子心理问题、重塑孩子道德价值观等,这无疑给职校教师和班主任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与此同时,职校教师和班主任却在为之付出的同时体验不到与付出相匹配的人文关怀,反而面临着待遇低下、晋升职称困难等现实问题。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职业倦怠形成机制的四个理论,工作要求过高、且“input”远远超过“output”,职校专业教师和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自然而然就会发生。
(二)学校因素
以上海为例,上海的职校很多是行业办学,所以各个学校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说受到“多头领导”,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学校的管理者几乎完全是套用企业的管理方法考核专业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且考核结果都与教师的工资、绩效、福利等待遇直接挂钩,完全没有考虑到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于是职校专业教师也好,班主任也罢,都疲于应付各种考核工作,因而面临着包括时间、精力等各方面的冲突和挣扎。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职业倦怠形成机制的四个理论,这样冲突和挣扎的状态会让他们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师本身因素
还是以上海为例,如上文所说,上海的很多职校都属于行业办学,专业教师和班主任的师资来源因而十分广泛,其中自然有少量职校专业教师和班主任接受过师范院校的系统培养,但大部分都是没有接受过教师系统培训的从业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从事教师职业,应该是一种奉献和热爱,更是一种挑战,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他们缺乏有力的协助与支援;同时很多职校又很不重视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很少提供有效培训、必要的进修、国内外的正常师资交流以及良好的行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常在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胜任力方面表现出无助感和孤独感,力不从心,自我效能感降低,成就感缺乏。
当然也有部分职校教师因为自身原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也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中“得过且过”,长此以往也会出现工作胜任力不够,进而自身反而产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