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中化学:“以学为中心”不可或缺

2017-02-0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教师应该构建融情境性、互动性、拓展性于一体的教学时空,这样的教学时空中,充满了有意义的“思考”,充满了有价值的“叩问”,因而是有意义的提升、有价值的超越。
  关键词:互动;放权;合作探究;由扶到放
  人教版高中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师生都知道,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金属。那么,如何做到全面了解呢?我以为,教师应该以学为中心,构建融情境性、互动性、拓展性于一体的教学时空,或引领学生在化学王国的田野中渐行渐深。
  一、课初引入:应以学生的“趣”为主
  尽管高中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已逐步稳定,但是课堂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以新颖的设计、风趣的开场白等方式,让积极互动的教学正能量浸润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通过“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例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步入“兴趣之门”:
  1.复习: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能用刀切的金属吗?你们见过比水轻的金属吗?你们听说过会游泳的金属吗?
  2.为什么铝制餐具不能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的食物?
  3.PPT课件出示:自然界中的铝元素、自然界中的铁元素、自然界中的铜元素。
  “优秀教师在课堂和学校能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所谓“积极的气氛”,首先应该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为前提。上述设计中,“你们听说过能用刀切的金属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确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其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同时这样的问题也是上一课“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关键点,其“前后衔接”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第二例中的探究问题则与现实生活紧密对接,容易激起学生现有的经验、认知,乃至矛盾,因而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最后的PPT课件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互动:应以学生的“动”为主
  教学中的很多环节看似顺畅自如,没有漏洞,却偏偏与学生真正的学习挂不上钩,其意义究竟有多大呢?且看以下教学环节:
  1.引导学生说出“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并写出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式。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在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滴入水。
  3.引导学生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相机在黑板上板书:相同点:(1)均可溶于水;(2)固体均是白色,而水溶液均无色、呈碱性;(3)均可与盐酸反应并放出二氧化碳。不同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师强调:在共性中找细微差别,并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仔细探究,这三个环节的设计都没有错,关键在于这一切都是老师在主导,都是老师的话语霸权在体现,都在一问一答的漩涡里打转转。学生的参与太少,动手太少,“货真价实”的互动太少。碳酸钠的颜色也罢,碳酸氢钠的观察也罢,教师的演示实验也罢,如果缺少了学生的亲自亲历和分组实验,哪能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刻痕?如果课堂的话语权和操作权总是把控在教师手中,学生对“金属化合物”哪有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好的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老师的话语霸权,而应该是“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构成一个良好的课堂生态。”
  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上环节中的教师演示实验应该替换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颜色、自己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书写其结论。仅仅是因为“谁是课堂主人”角色的转变,就可以大面积解放孩子们的手、口、脑,切实解决看似顺畅实则低效甚至无效的尴尬局面。
  三、课末延伸:应以学生的“思”为主
  有一句话说:“教师能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的确,好的化学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拓展,去延伸,去走向远方。而在走向远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些多元解读,多一些远见卓识。
  以下延伸就充分注重了一个“思”字:
  1.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但是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慢慢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为什么呢?
  2.若氯化铁中含有氯化亚铁应如何除去?若氯化亚铁中含有氯化铁应如何除去?
  3.引领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处“绞尽脑汁”:(1)做焰色反应的载体为什么用铂丝?能用别的材料代替铂丝吗?(2)做过焰色反应实验的铂丝为什么要洗?(3)做过焰色反应实验的铂丝用什么试剂洗?原因是什么?(4)铂丝洗后为什么要烧?烧到什么程度?灼烧时为什么要在酒精灯的无色火焰处进行?(5)进行钾及钾的化合物发生焰色反应实验时,为什么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去观察?
  这样的拓展既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又与实验操作密切相关,实际上给予学生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印证机会,这也正是化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之理念的真正体现。同时,这样的设计也逐步引领孩子们走上先探索什么,后延伸什么的探究之路。这样的延伸之路是艰难的,但跨过之后必将“别有洞天”,因为这样的延伸中,充满了有意义的“思考”,充满了有价值的“叩问”,因而是有意义的提升、有价值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美]托德·维特克尔.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四件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01.
  [2]孙明霞.追求“人课合一”的课堂[J].教师月刊,2016(2):47.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