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一直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也被誉为是一件关乎我国民生发展的大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实现学生自我升华、与社会进行接轨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得到提升,才能保证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到实处。然而,现阶段由于我国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投入的精力有限,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业者结合现实,放眼未来,积极尝试探索出提升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因此,从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现状入手,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策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1-0183-01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高职院校学生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并不能深刻地认识并践行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相关支持,从而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学校发展中的实现。而学生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则会进一步影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发展当中缺乏足够的判断和应变能力,最终影响自身就业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作为实践性人才的专业培训基地,需要在与实际接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时效性和实用性。然而,,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高职教育的人才办学理念存在偏差,具体表现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最终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规划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包含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内容,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更加需要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来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塑造”。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规划,不能实现课内外知识的高效结合,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乏热情,不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渐导致自身整体素质的降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对策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来实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理念
“以学生为本”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该专业领域的概念延伸,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建设:(1)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教学能力和理论储备知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精锐教师队伍;(2)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真正做到“想学生之所想”,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负责;(3)加强学生对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二)构建科学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是要首先对高职就业指导的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有一个大概的轮廓,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文本型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其次,讲求教学方式的“科学性”,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的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打造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三)打造“课内”“课外”综合平台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需要课堂内容的理论指导,同时需要加强“课外”实践课堂的建设。社会实践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对于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企业建立提前合作关系,在学校就業指导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借助多样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定向培养,指导学生完成职业体验项目、职业体验报告,提高学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当今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而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是培养高校人才的突破口。虽然我国现阶段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已经在近几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校方和社会的不断努力,通过构建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借助网络手段搭建“云”平台,最终实现“推动实现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的主要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兆国.论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指导与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09(08):121-122.
[2]宁限平.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1(39):56-58.
[3]刘升忠.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5(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