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教学一是彰显了语文教人怎么做人,二是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5-0104-02
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这也许就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宗旨。
一、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我们已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其实,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不仅要求教学者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语文功底,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想学生爱上语文,首先看语文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样可持续发展就会有不竭的源泉。
在每个新学期的第一讲,我都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地学习其他课程,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并加以归纳,“落槐知秋,秋蝉啼秋,闲人叹秋,硕果绘秋”,这样做既解决了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职业中专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知识将会不断延伸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上,还要在“会学”上下工夫。只有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在知识不断增长的社会继续学习。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 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账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三、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參加工作以来,我发现我们来自农村的学生知识面非常窄、生活经验也相对较少。我们都知道“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增加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能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我在班里也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很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我觉得这个问题成了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由于环境所限,我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于是我想到了一本杂志,那就是《读者》。我把每期的《读者》发给学生,让他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最喜爱的文章进行讨论和赏析,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变得比以前活泼,而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变得更有自信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有些学生甚至反感这个要求,但我仍坚持要求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于这样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除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得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在学习叶文玲的《洛阳诗韵》文末有这样一段文字:“到洛阳,游龙门,不拘四季,无论晨昏,一棹碧涛春水路,龙门石窟永远向你展示着壮美的大观。而当你沿着香山寺、白居易墓、宾阳洞、药方洞、万佛洞、奉先寺一一游赏时,你将会如品诗韵、如临仙境,一轴六代九朝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正徐徐向你展开……”作者就是怀着对洛阳“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在字里行间描绘出洛阳的古、美、绝、奇,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