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

2017-07-05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摘 要] 我国高职院校大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但大多处于较浅层次的合作,对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和研究不多,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很多研究者引进推广国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不能照搬照抄。所以深化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和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更需要大胆地创新。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就业服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10-02
  《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于2016年7月15日发布。报告显示,高職高专毕业生就业稳定,月收入连续5年增长,专业相关度稳中有升,就业满意度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以2012届为例,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731元,毕业3年后为5020元,增幅为83.8%,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水平。
  但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前景一片大好的背后,依然有沉重的就业包袱。据权威统计,2016年高校毕业生创出新高,达到765万,高校就业面临的不仅仅是数据的历史新高,还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结构性改革。改革的调整必然导致行业的变化,就业状况也不例外。一来是历年来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重点群体,一直以来都是就业和创业的重点;二来,2016年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和萎缩,部分企业行业裁员或减少招聘岗位,这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影响。如何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各院校持之以恒也是当务之急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对就业指导服务不够重视
  与各个院校都将招生作为生命线相比,显然就业就变得默默无闻。往往学院愿意花很大的精力去宣传本学校的特色和强项,对于学生的就业这个更能体现学校办学内涵和业绩的隐性实力变得漠不关心。虽然各个院校已经普及就业服务的常态化,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监管不力,甚至出现无人监管的局面。一些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往往以招生为重,对学生的毕业服务依然停留在“能做就做、不做也没关系”的层面。归根究底,这是因为学校层面对就业服务没有出台具体的衡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很多班主任、辅导员对就业服务“该做什么”“怎么做”没有清楚的认识;作为管理学生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班主任往往对就业方面没有宏观系统的专业知识,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对就业服务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二)就业指导教师专业素养较低
  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相比,就业指导作为无足轻重的课程,往往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在专业课程培养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有些院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由本班班主任兼职。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对就业指导中出现的专业问题和能力技巧缺乏经验。而且往往一个年级几百人只配备一名就业指导教师,工作量大、任务繁冗,导致就业服务工作并没有落到实处。
  (三)就业指导缺乏专业化、系统化及全程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体系普遍不完善,就业信息平台缺乏,学生的就业渠道单一,从学校层面发布的就业信息往往是零零散散、无章可循。一些院校认为就业是学生毕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在最后一学期安排就业实习或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院校到学生毕业前才开始就业指导工作,多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中碰到的问题。就业指导覆盖面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法律法规、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求职择业技巧等方面,而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以及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判断等专业系统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缺乏。
  二、信息化模式下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服务意识、建立和健全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高校领导应切实学习、贯彻教育部有关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文件,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队伍的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将就业指导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从上至下地重视和贯彻执行,才会为就业指导的运行带来曙光。其次,将就业与招生工作放在同等位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充分认识就业工作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高校招生的基石,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作为高校的“教育成果”,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社会反映是学校在社会地位的试金石。
  (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加强对现有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养、选拔,组建专兼结合、业务水平高的专门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这支队伍应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密切与企业联系,了解市场需求,探索出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及其职能已从单纯的管理控制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断拓展深化,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念、文化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没有专门的就业工作队伍是很难适应的。一支专业化、科学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仅需要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还要具备深厚的职业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和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需求,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企业作为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调节的敏锐观察者,学校应与企业一起共同制定和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学校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最先进的技能知识,企业员工进入校园学习中国乃至世界的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二者相辅相成,事半功倍。
 

相关文章:
  • 1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 2 基于CiteSpace的国际中文教师文献综述可视化研究
  • 3 新时期职业本科院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路径分析
  • 4 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5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探析
  • 6 装备维修保养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设计探析
  • 7 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模拟车间型教学探究
  • 8 产教融合视域下卫星导航定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 9 应用型本科商科专业教材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案例库建设及案例式教学的探索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